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梅敬忠:继承优秀传统,弘扬优良家风——诸葛亮的修身齐家之道(6)

三、治家有方:正己教人坦荡荡,治家有方美名扬

正是因为诸葛亮的个人志向、个人品格,所以其治家有方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有家族核心人物修身的榜样力量,才能有后面的齐家,否则都是空谈,因为身教重于言教。

儒家经典主张统治者要正己教人。首先要正己,然后才能教育人。《论语·颜渊》中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子路》则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诸葛亮在以上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接续此论,他说:“上之所为,人之所瞻也。夫释己教人,是谓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故人君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则生变乱。故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不教而战,是谓弃之。”

上面的人怎么做,底下的人都看着你。对自己的错误加以豁免,然后去教育别人,这是逆政,所以要搞顺政。他把对儒家的总结融合到自己的思考当中,所以教化为先,惩罚、诛杀次之。不要首先想到惩罚,而是先要教化。孔子在《论语》里面曾说,以没有经过教化的老百姓去为国家打仗,是谓弃之,就是抛弃老百姓,所以教化在先。

诸葛亮还说:“先理身,后理人。”“理”是“治国理政”的“理”,先修身才能谈得上齐家、治国、平天下。“理上则下正,理身则人敬,此乃治国之道也。”(《诸葛亮集》卷三《便宜十六策》)这些精辟之语,强调的是身教重于言教。诸葛亮正是如此去践行的。

唐代诗人杜甫《蜀相》诗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子,两朝老臣,权倾天下,而没有落得“功高盖主”、身败名裂的境地,当然是他的一片忠心使然。

曾经有个名叫李邈的官员,在诸葛亮生前没有能够找出进谗之机,却趁诸葛亮逝世、朝廷发丧时,向后主刘禅上疏,肆意诋毁诸葛亮,结果反而被刘禅处死。一些被诸葛亮处分过的官员,比如李严等人,不仅不怨恨,反而深切怀念这位秉公执法、正己教人的贤相。

诸葛亮谨慎做人,自身行得端正,有两件事情可以说明。

一是当南征平叛成功,诸葛亮威望大增之日,李严写信劝其进爵称王,诸葛亮义正辞严,给予回绝。这才有“上不生疑心,下不兴流言”的赞誉。

二是他很注意处理好公私关系。他的哥哥诸葛瑾是东吴孙权的大臣。相互来往时,诸葛亮特别注意“君臣大节”,在公务交往时,从不私下会面。实际上这也保护了兄弟双方的安全。孙权对诸葛瑾,刘备对诸葛亮,都是深信不疑。能够产生这个结果,跟诸葛亮正确处理公私关系有很大的关系。“诸葛一生惟谨慎”也体现在这方面。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