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缺乏有效改进,10年后谁来种田的问题已开始逐步显现。目前,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第一代返乡农民工和其他留守家园的老弱病残,他们中许多人年事已高,但仍在田里艰难耕作。而第二代青壮年农民工中,许多人特别是20岁左右的青年农民工基本上已不再回农村老家。据调查,许多地方农户春耕插秧都是老人们自发组织相互帮助完成的,还有一些村社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太多,出现了土地部分抛荒的现象。
缺乏培训对象,新农村建设培训难的问题已成为现实。近年来,中央和各地都专门安排了每年培训农民的经费和指标,但在落实中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困难。按中央精神,培训的主要对象应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因为他们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但现实是农村中青壮年基本上都已外出务工,只有春节才做短暂停留,平时政府部门想找些农村青壮年来培训也显得十分困难。
调查报告提出了化解农民工代际转换与新农村建设矛盾思路。
一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以化解十年后谁来种田的矛盾。从近几年土地流转的实践看,农民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一亩土地一年可收入一定的流转费,而接包大户和企业基本上都对土地追加了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并对农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土地效益和农业发展的后劲。
二是建设三支队伍,以化解谁来建设新农村的矛盾。第一支队伍是现存的留守家园的这部分劳动力,国家应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给予重点关注和扶持,给予更多的惠农政策,从而使他们能安下心来参加新农村的建设。第二支队伍是大中专毕业生。政府应每年吸引、接收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去开拓创业、为基层服务。这既能缓解城镇就业的压力,也能为新农村建设输送新生力量。第三支队伍是第二代农民工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工人才。对这部分人,政府要积极引导、感召他们回到家乡创业发展,带领家乡父老共同致富。
三是政府、企事业、工青妇等培训相结合,以化解农民培训难的矛盾。在培训资金使用上,按照谁培训,谁享有的原则划拨培训经费,并实行严格监督、考核、验收,防止层层截留和挪作他用;在培训时间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对留守家园的农民,主要利用农闲时安排培训;对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要抓住春节前后这段时间对他们进行培训;对不回家的农民工,则可委托当地政府组织、企事业等对其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坚持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原则,通过各级切实有效的培训,使农民的素质获得较大的提高,以便尽快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中国信息报 盛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