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发展中密切党群关系

在改革发展中密切党群关系

核心提示:对于政党而言,要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特别是在政治发展中有所建树,既需要所代表的本阶级的支持,同时也离不开占人口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的认同。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必要重温和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群关系的基本观点,明确认识和处理党群关系应有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和政治责任,客观面对和清醒把握新形势下党群关系出现的新变化,以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建设和发展党群关系。

深刻认识处理党群关系的根本依据

政党政治时代,任何政党都面临党群关系这一基本问题。对于政党而言,要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特别是在政治发展中有所建树,既需要所代表的本阶级的支持,同时也离不开占人口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的认同。因此,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党群关系是政党建设的普遍性要求。所不同的是,党群之间究竟以谁为主体,直接影响着党群在社会中的定位,以及在政治建设中的关系建构。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主体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认识和处理党群关系提供了根本指导思想和根本依据,也为中国共产党人正确看待党群关系确立了基本的政治立场。从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出发看待党群关系,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人,党是接受人民群众选择、经人民群众委托、组织和支持人民群众实现自身利益的组织载体。在这样的关系中,党为人民谋利益不是向人民施以恩赐,而是人民赋予的职责所在,干部为民服务不是权力的施舍,而是价值的体现;人民不是党统治的工具,群众不是干部管制的对象,而是负责和依靠、尊重和服务的主体。这是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在党群关系上的逻辑必然。偏离了这个根本立场和要求,就颠倒了党群之间的正确关系。

从中国革命的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产生、发展和壮大起来的。需要看到,执政以来,尽管党始终强调党群关系的重要性,但党内成员的理解更多地还是偏向于人民群众对于维系政权的工具价值,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认识明显缺乏甚至缺失,以至于实践中经常出现一些干部对群众强迫命令、粗暴行政而疏于沟通交流,一些党组织热衷于施舍式救济而少有对群众权利的基本尊重和保障等现象。如果说,在战争年代党群良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更多地源于艰苦、残酷环境的驱使,在和平年代和长期执政的环境条件下,则需有更加强烈的主观自觉予以支撑和保证。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