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思考方式 (4)

解析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思考方式 (4)

政治关切与经济考量相结合。邓小平倡导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对社会主义认识问题上进行彻底的拨乱反正,在政治与经济关系上实现了从政治挂帅向经济思维的观念转变;也就是在承认社会主义所特有的政治属性、架构的同时,更重视社会主义所应有的经济属性、架构。正是从经济思维的视角探寻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理解,邓小平看到了什么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看到了社会主义应当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从经济的角度认识社会主义,并没有否定政治的和其他认识角度,而是强调就其本质而言,社会主义首先是经济的,或者说从根本上看是经济的。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看,从经济的角度把握社会主义本质,是对“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决定政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诠释,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政治思维”,恰恰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恩格斯就曾经反思检讨他和马克思在1848—1849年以及《法兰西阶级斗争》中所持的立场,承认“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因为“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其次,从时代变迁的角度看,和平发展的时代本质凸显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属性和功能。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认识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如果还在延续政治(政治挂帅)的思维、革命(抓革命促生产)的方式,既误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与时代要求、世界大势背道而驰。再次,从社会事物属性的多重和多变的特点看。作为事物本质外化的属性是多重且多变的,在不同的或变化了的时空条件下,事物本质通过不同的或变化了的属性表现出来。因此决定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必然要有多种角度和不同视域,不同角度和视域就会导致对事物认识、评价的不同结论。社会主义自身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是如此。在由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共同构建的时空背景下,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就凸显为经济发展而不是政治变革,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基本性质,也由“对抗性”转变为“对比性”;因而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也应当是结果而不是目的。

思辨逻辑与实证检验相结合。任何事物都由外在、具体的现象和内在抽象的本质所构成,因此形成了人类认识、把握事物的两种方式和方法:思辨和实证。实证的方法重视从具体、可感的基本事实出发,通过实践经验验证的方式认识和评价事物;思辨的方法则是从抽象的概念理论出发,通过概念推演和逻辑思辨的形式认识和评价事物。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