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思考方式 (5)

解析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思考方式 (5)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思考,特别强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本本主义;强调“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阐发,立足于现实的社会生活需要,忠实于鲜活的社会现实状况,适应客观而紧迫的时代要求,用无可辩驳的经验事实去验证、丰富、修正乃至创新社会主义理论;用实证的数据、事例去定义和评判事物,理解事物时把定性与定量结合;如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不仅肯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等根本性质(质)的规定,还有“小康社会”、“三步走”战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量化指标(量)的规定;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置于当下的社会现实之中接受实践的检测。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经典论述、“三个有利于”的检验标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命题的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新开拓以及不搞争论的新发明等等,都是邓小平运用实证的思考方式阐发“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

邓小平的思辨与实证相结合的思考方式主要表现在:首先,从生产力角度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作为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传统社会主义观的抽象、思辨的思考方式,偏重从生产关系、意识形态的角度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没有抓住社会主义的根本,遗忘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因而必然会藐视现实、罔顾事实,走向教条主义、虚无主义。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只有在实证思考方式的视域中,社会主义才变得因为可感所以“可欲”因而鲜活起来,才展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感召力。其次,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评价着眼于生产力标准,是一种价值观、真理观的转变。正如列宁所说:“理论和实践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从实践上解决这个问题和在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决不是一回事。”要从实践上解决社会主义问题,首先要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问题。160多年前,马克思从生产力角度看到了资本主义的进步性;160多年后,邓小平从生产力角度看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看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共同点”。在真理观上,生产力标准体现了把真理(对)与价值(好)结合起来的实践真理观,如“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在于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个标准意味着从过度关注“姓资姓社”到首先着眼“是好是坏”。再次,实证的思考方式不否定思辨和逻辑在认识事物中的作用。思辨和实证都是人类认识逻辑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如果把它们割裂开来就会导致认识结果上的谬误。因此,在邓小平的思考方式中,实证只是一种方法、手段;其真实的目的,首先是探寻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本质和规律,探寻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和实践操行的内在逻辑,从而在理性和逻辑的高度上廓清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上的误区,把握社会主义的真谛;既为社会主义正名,又用事实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而不是要把社会主义理论碎片化到感性直观的层面,拆解为某种局部的、偶然的直接经验性举措。因此,这种思辨与实证的结合方法,既不同于经验主义,也克服了教条主义。同时也必须承认,在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问题上,今天我们仍然需要注意提防教条主义,防范由于缺少实证支持或基于纯粹思辨推演所阐释和表现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由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的名言告诫我们,必须始终以务实的态度对待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