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棍队长"刘红

扶贫路上故事多 “拐棍”走出好日子

摘要:山路崎岖,他用一根拐棍走进大山。道路艰难,他拿赤诚之心引领乡亲们脱贫。刘红用平凡而坚韧的力量,使贫困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拐棍的声音、那坚实的脚印,成为像刘红一样的基层干部们扎根大山、坚守扶贫一线中最令人感动的印记。

1.jpg

“笃、笃、笃……”如果在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杨柳村听到这样的声音,村民们都会亲切地喊:“拐棍队长”又来了。可这“拐棍队长”不姓“拐”也不是“棍”,而是普通的驻村干部——刘红。因为膝盖不好又有心脏病,刘红每次到贫困户家中走访都拄着拐杖前行,短短一年就走坏了4根拐杖。如今,在刘红的努力下,杨柳村已有大半贫困户成功脱贫,谈到这些变化,村民们都为“拐棍队长”竖起大拇指。2017年1月,刘红荣登“中国好人榜”。 

在长江巫峡腹地,有这样一位远近闻名的“拐棍队长”:50来岁,中等身材,浅发,微胖,经常拄着一根拐棍走村入户开展扶贫帮扶工作。他就是刘红——重庆市巫山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副主任。 

2015年,扶贫攻坚工作如火如荼进行。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巫山的扶贫工作任重道远。就在这一年,刘红被派往庙宇镇杨柳村担任扶贫队长,“蹲”在村里抓扶贫。一年多来,他拄着拐杖进村入户的身影没有间断,只要听到拐杖敲击青石板路发出“笃笃”的声响,不用看,老百姓就知道——准是他们熟悉的“拐棍队长”来了!

“笃、笃、笃……”如果在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杨柳村听到这样的声音,村民们都会亲切地喊:“拐棍队长”又来了。图为刘红在走访贫困户途中。图片来源:重庆文明办

1.“拐棍队长”来了

时间回到2015年7月。连续两个星期没下雨,天气变得异常燥热。 

这天,刘红照例早早来到办公室,他得准备一下基本的洗漱用具。临走前,他带上了已经很长时间没用过的那根马桑树拐棍——下午,他就得下村去了。 

是的,这次要下村,而且不是一天两天。刚刚接到的电话通知,他要以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的身份,到村里去长驻。用领导的话说,就是——贫困户不摘帽,工作队不脱钩。 

落座之后,刘红习惯性地揉了揉膝盖。他对自己的身体哪都满意,唯独膝盖不争气——关节炎长期折磨他,走梯坎就只得“横”起身子挪……没想到,巫山县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刚吹响,他就被派往庙宇镇杨柳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长。 

几天前接到通知时,他心里咯噔一下打了个颤:怎么“好事”都让我揽下了?——因为驻村去工作,就意味着要离开有智力障碍又体弱多病长期需人照料的儿子,也意味着他的膝关节又要经受爬坡上坎的考验。

去,有困难;不去,又不是他的作风。怎么办?

香烟一支接一支抽,袅袅烟雾幻化成无数问号在他眼前晃来晃去……思前想后几经掂量,他还是接受了。毕竟,工作二十多年来,他从没撂过挑子。“最起码,你要对得起这份工作,对得起这份工资。”他经常这样告诫自己。就这样,他挎着包,拄着杖,亲了亲儿子,告别家人,坐上汽车,来到距县城60公里外的庙宇镇,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扶贫攻坚的征程。 

一路摇晃一路颠簸,跑了一个多小时后,汽车“嘎”地一声刹住,终于到了庙宇镇的贫困村——杨柳村。

下车后,起眼一看,刘红的头“嗡”地一下就大了:眼前,全都是那种非上即下的坡坡路! 

“哈哈,你这个拐棍算是来对了地方。”快言快语的村支书一见面就打趣地告诉他,“出门就爬坡,山多坎也多,这就是杨柳村的特征。”在这样的村里来来去去长期走,一般的城里人恐怕都吃不了这个苦,刘红的情况,离了拐棍就更没有办法了。 

“没事儿,我这次是有备而来。”笃了笃手里的拐棍,刘红回应道。 

“先简单介绍一下村里贫困的基本情况。我看关键的是要实际入户去看看、问问,掌握一手材料才好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支书你看怎么样?”刘红开门见山提出看法。 

“不急不急,有你走的路,只要你耐的活(重庆方言“路很长事很多”的意思)。”支书点头说。当天下午,村委会办公室的灯光从擦黑一直亮到夜间11点多,几十个贫困户的档案资料在刘红手里过了一遍又一遍……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