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精准地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我们精准地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江苏淮安打造“阳光扶贫”监管系统纪实

摘要:江苏省委按照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由省纪委推动,在淮安先行先试打造“阳光扶贫”监管模式,实现资金使用、对象识别、责任落实、过程监管、绩效评估“五个精准”,破解基层“微腐败”高发、扶贫领域作假蒙骗等难题。

农村基层案件60%涉及扶贫领域,18.6亿元扶贫资金3.2亿元闲置,有几套房产、数部车辆甚至缴纳社保的人进了扶贫名单——建卡贫困人口达47.94万的江苏省淮安市,将矛盾和问题“晒到阳光下”。

江苏省委按照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由省纪委推动,在淮安先行先试打造“阳光扶贫”监管模式,实现资金使用、对象识别、责任落实、过程监管、绩效评估“五个精准”,破解基层“微腐败”高发、扶贫领域作假蒙骗等难题。

阳光公开,杜绝“认贫不准”

在51岁的洪良德印象中,村里的公示栏像“摆设”,很少有人关注。而5月初公示栏前装上摄像头,张贴的文件材料也越来越多,村民有事没事都过来看看,了解到不少情况,尤其是扶贫资金政策。

除了洪良德所在的涟水县洪荡村,淮安陆续给170个经济薄弱村安装了探头,实时监控村务公开。同时打造“阳光扶贫”监管平台,打开相关网址,扶贫政策、资金、项目帮扶单位等信息一览无余。

“全面集成,是‘阳光扶贫’最鲜明特征。”淮安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李晓雷说,从中央到地方扶贫资金很多,但钱归各口、封闭运行,谁也很难讲清楚、算明白,现在网上网下全面公开,实现了“全程留痕、全程可溯”。

系统采用树形结构图,把扶贫资金来源、数量、路径、流向等全部展示。淮安首次摸清了“家底”:全市扶贫济困资金共18.6亿,来源有财政、捐助等三类,涉及7个部门28条线。

“这种公开的力度,前所未有。”李晓雷介绍说,除了资金、政策、项目,“阳光扶贫”平台把所有帮扶对象信息集成到系统,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47.94万建卡户信息均可查询,永久保存,实时可查,人人监督。“阳光扶贫”平台对接公安、民政等11个数据库,通过信息对比,筛查出5.2万个存疑问题。

江苏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蒋卓庆说,按照中央纪委和省委要求,江苏省纪委指导推进淮安探索“阳光扶贫”监管新模式。半年来,纪委既协助党委落实扶贫主体责任,又依据责任清单开展精准监督,严制度、管根本、求精准。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