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俐:《诗经》用艺术的方式来教育人 (2)

摘要:理解《诗经》必须进入到当时的文化氛围中。《诗经》里的诗本身是歌曲,只是那时候的音乐没能流传下来,只剩下歌词。歌曲和诗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理解《诗经》,要从歌唱的角度来看待。歌唱是一种时间的艺术,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需要重复,这也就是为什么《诗经》的诗歌大量使用了双声词和叠韵词。

《诗经》和文人案头所作的诗有什么区别呢?以《唐诗三百首》为例,我们说一首经典的律诗,杜甫有一首著名的诗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为什么被奉为经典,好在哪里?主要是因为它每句诗里都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并且除了“萧萧下”和“滚滚来”这两处双声叠韵的重复以外没有其他重复。律诗中是忌讳字的重复的。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诗的内容,比如“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中,“万里”指杜甫流落于外地离家很远;“悲秋”指正赶上秋天这样一个容易让人产生悲凉情绪的时刻;“常作客”是说他常年客居他乡。这短短小半句诗就交代了四层意思。再看下一联,“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已经年过半百,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常常生病,经常孤独的一个人登高台,这又是好几重意思。另外,“万里”指的是空间的辽阔;“百年”是说时间的久远,这又是两层意思。粗略估算下来,一句诗里竟然有十来重意思,这样内容丰富的诗句,如果唱出来,别人肯定来不及理解透彻,显然不适合用歌唱的方式表现出来。

歌唱是一种时间的艺术,这种艺术怎么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首先要有音乐旋律,再来就是要有重复。一部电影或者一部戏剧,都有一个主题,或者说主旋律,有一首与主题匹配的主题曲,在播放表演的过程中不断重复。流行歌曲有一个基本的乐调,往往会受到时间的限制,长不超过5分钟,短不短于3分钟,通常在3到5分钟之间,这是为什么?因为这个时长最符合人的心理需求。如果三两分钟就结束了,那么情感表达不充分,是不合适的;超过5分钟,假如乐曲本身不是特别感人的话,可能就听腻了。另外,在这个时间范围内还一定要重复,一般重复的内容有两到三段,很少有一段的,因为不易表现;也很少有四段及四段以上的,重复太多容易令人感到厌烦。

音乐和歌曲有一个曲调的重复和对应,反应在《诗经》中的诗歌里就是语言的重复。比如《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语言的重复是为了与音乐相互配合。在古代,为了使整首歌唱起来更加自由顺畅,人们往往还会使用很多套语和套式。那么在这种语言模式下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情感的呢?套语和套式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歌唱的角度来看,它会通过不断的适当变化一些词语来加强音乐效果,因此《诗经》中就出现了大量的双声词和叠韵词。在《芣苢》这首诗里,“采采”是一个连绵词,形容芣苢长得非常茂盛的样子;“薄言”是个语气词。因为这首诗描绘的是采芣苢的画面,所以它的中心词应该是动词,通过变换每句中作为关键词的动词,可以将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表达出来。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