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勃: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保护(2)

摘要:2016年,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了国人对二十四节气的高度关注,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今天我们跟着张老师深入了解下二十四节气文化及保护。

二十四节气的完整出现,公认为是在西汉时候的《淮南子》中,当时的节气顺序和现在的相同,但是名称上还是略有差异,比如说惊蛰称为雷惊蛰。在另外一本比较完整的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著作《逸周书》当中,节气的顺序和现在有所不同,比如说惊蛰是排在雨水前的,谷雨是排在清明前的,这就反映了二十四节气是不断丰富,不断调整才最终确定下来的。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二十四节气被定入了历法当中,自此以后,它一直就成为中国传统历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在国家事务,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形成了十分丰富的二十四节气文化和实践活动。

二十四节气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人的伟大发明?这里面学者也在寻求其中的原因,因为人类生存的时间维度,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是需要统一的节奏来安排生产和生活,需要记录历史的,这些都必须要测量时间。那就必须要掌握测量、记录时间的方法。不同的社会其实是有不同的时间单位和不同的计时方式的,比如古埃及人,他们早在三千年以前就在观察尼罗河的涨落和天象关系的基础之上,制定了现在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太阳历。

世界这么大,中国形成了二十四节气,首先和自然环境是有密切关系的,只有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地区,它才会有明显的气候和物候的变化。在地球上实际上只有中纬度地区才有这样的条件,就是四季分明。也就是说,它只能出现在地球的中纬度地带,我们国家地域非常辽阔,黄河中下游地域正处于中纬度地带,这个也就是我们一般认为二十四节气是出现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因,黄河中下游地区正是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之地。

第二个是和农业文明的发达有关系。我们国家是世界农业主要发祥地之一,考古资料显示我们国家大约在一万年前,就已经有了农业生产。农作物是有自己的生长规律的,农业生产和它的生长规律相一致,要春种,夏耘、秋收、东藏,才可能有好的收成。

一方面中国人很早就强调要不误农时。由于中国的农业生产很早就采取了一个精耕细作的模式,对于准确把握时间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成为二十四节气在中国出现的重要的因素。另外一方面,农业生产的发达,也为二十四节气的出现提供了条件。比如说二十四节气当中的小满、芒种,就是掌握了农作物生长规律之后的产物。二十四节气的出现和农业生产的关系很密切,因此,它对于农业生产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我们有句谚语叫“种田无好例,全靠看节气”。这是节气对农业生产重要性的一个高度概括。有利的自然环境和发达的农业文明,可以说为二十四节气的发明提供了客观基础,但是这样的客观基础其实并不一定导致二十四节气的出现。事实上,在历史上确实是出现过其他的节气系统,比如《管子·幼官》里面就保存了三十节气系统,在这一系统之下每个节气是12天,不像现在的节气,每个节气是大约15天左右。那么不同节气系统的存在,就说明在客观基础之上,人为的划分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的,也就体现了我们中国人独特的创造。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我想也是不为过的,不过正如我们后来所看到的,二十四节气最终取代了其他的节气系统,一枝独秀。为什么是二十四节气不是三十节气成为我们的时间制度?按照刘小枫教授的说法,二十四节气出现之前,人们依靠月相来观察确定时间,并确定一年为四季、十二个月和360多天的传统时间框架。由于这种框架已经是根深蒂固了,划分节气很难不考虑这一套系统。那么在这一套时间系统面前,三十节气就显得左右为难,它既不能被四平分,从而让一年四季当中每一个季节的长度相等,也不能被十二去平均,处理和十二个月的关系。相比之下二十四节气就可以左右逢源,在这样一个系统之下,每个季节是有六气,每个月是有两气,很均等,很平衡,使用起来也比较的方便。这个就是我们所讲的二十四节气它是我们中国人的时间制度。

责任编辑:马中豪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