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的方法论基础(6)

论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的方法论基础(6)

 三、对正义的社会价值诉求进行科学论证,确立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学术评价标准

马克思善于对正义的社会价值诉求进行科学的论证,从而奠定了其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的研究范式,也是其特有的学风,这就是把道德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从科学性上加以解决。社会主义原本是对资本主义罪恶进行控诉和否定的一种正义呐喊,但由于其停留在道德层面进行控诉,所以它一度只是一种空想。马克思的贡献就在于对这种价值诉求进行了科学的论证:一是唯物史观的论证,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上加以阐发;另一是剩余价值的论证,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上进行揭示。两者共同奠定了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理论逻辑,社会主义也因此从空想变为科学。

毫无疑问,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虽然道义性是一切历史活动所必须获取的立足之本,然而由于统治阶级在获得统治权的同时,也获得了现下的道义性,因而被压迫人民的道义性优势不在现在,而在未来。能够帮助人民获得未来道义性的武器只能是科学理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换言之,离开科学理论进行道义战,吃亏的只能是现下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力量,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不赞同“伦理社会主义”及其变种的原因。在这个重大问题上,我们今天存在着较大的思想混乱,把价值视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特点,宣扬“幸福社会主义”“伦理社会主义”的观点似乎是个时髦。有的甚至还试图借科学内涵本来非常清晰的“中国梦”的宣传,把社会主义价值化。这样的做法实际上造成了双重恶果:第一,社会主义于是成为多元的,可以依主体的需求不同而各异,没有客观评价的标准,且必然成为当下强势的价值观的附庸;第二,社会主义由于只是价值诉求,不是知识,不是科学认知,当然也就不具有什么学术性,就可能被堂而皇之地逐出学术殿堂。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含糊其辞,必须旗帜鲜明地阐明: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在科学,真理观高于价值观;只有占领历史制高点,才能占领道德制高点。

从更深的层次上看,把实践论和认识论对立起来,用实践关系否定并取代主客观关系是发生上述对于社会主义误判的原因。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主客观关系和实践关系都是人和外部世界关系的表征,其内涵大体一致,即客观制约性第一,主体能动性第二,因而不能将其对立;但主客观关系更多地着眼于人和外部世界的整体关系,侧重强调客观第一、主观能动第二,必须尊重客观实际,而实践关系则更多地着眼于人和外部世界的现实关系,即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过程性,因而两者也不能相互取代。不讲实践关系,主客观关系就是抽象的、僵死的,而不讲主客观关系,实践关系就是主观意志论或狭隘经验论。表现在哲学上,就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也是反映论和实践论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实践观的基础是“‘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列宁的基本哲学理念是“辩证法、逻辑、认识论的同一”,而毛泽东《实践论》的着眼点却是认识论。

今天必须着重纠正用实践关系否定以至取消主客观关系的倾向。之所以不能用实践关系取代主客观关系,是因为人的可能存在大于其现实存在、人的外部关系大于其直接现实关系。虽然实践是主客观的纽带,是最重要的主客观关系,而且处在不断扩大的变动中,但是人和外部世界的全部关系却始终大于实践关系,实践才因此无止境。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其最为重要的品格是直接现实性,因而实践关系必然具有三大要素:一是主体的对象化,二是主客体物质力量的相互作用,三是可以完全为经验所把握。依此衡量,不难看出,虽然人的全部活动都有对象,但并不能都对象化;虽然人的全部主客观关系都是矛盾关系,因而都存在着相互作用,但并非所有的相互作用都是物质力量间的相互作用;虽然人的全部活动归根到底都是可知的,但存在着经验不能完全把握的认知。说到底,主客观关系并非都是经验性的,并非都具有直接现实性,也存在非经验性的主客观关系,存在着精神的主客体关系。

正因为始终存在着非实践的主客观关系,实践的无限发展空间才是现实存在的,“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即客观实际对于人的活动包括实践的制约才是有效的,理论的前瞻性和在一定条件下的先导作用才是可能的。尽管人们活动的出发点往往是利益,但对于人类活动最为根本的制约却并非利益,而是客观实在形成的客观条件。因此,生产力之所以不能自由选择,首先是人类在自然界面前的能动性不能自由选择,其次才是其作为必须接受的历史遗产而不能自由选择。为此,人类必须具有非现实的外部关系。如果说,离开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在理论上不彻底的话,那么,离开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在理论上也是不彻底的。

主客观关系的不可替代决定了科学性和真理性不可替代。有了科学性我们才能面向未来,通过揭示客观规律形成理论逻辑,支撑我们的理想信念。没有科学性就不可能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没有科学性也就没有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我们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结合,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有理论逻辑。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