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问题研究论文(3)

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问题研究论文(3)

核心提示: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统领,进一步细化作风建设常态化监督惩处问责工作,对作风建设制度落实情况进行常态化检查,对违反作风建设制度的组织、党员干部坚决查处,不放松不手软,让作风建设制度笼子接上“高压电”,确保制度的威慑力。

四、作风建设制度存在的问题

从上面梳理情况看,经过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党的作风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并建立了以《党章》为总遵循的作风建设制度体系总体框架基本搭建完成,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等多个维度的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制度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不断提高,为遏制“四风”等作风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历史、时代等复杂原因,制度系统性不够、不管用、执行不力等问题依然存在。

1、制度建设系统性还有待完善。党的作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主要包括等多个方面,由于层级多、部门广,容易造成制度构架与组织构架不相一致,对党的作风制度建设设计主体、设计内容、设计程序都没有具体明确,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合力。制度延伸到基层,有些部门仅着眼本部门实际和特点,忽视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导致制度之间缺乏连贯性、相互缺乏系统性和配套性,在适用标准、尺度和方式方法上各不相同,造成制度之间相互祗牾、相互矛盾,形成了“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制度格局,削弱了制度本身的权威性。

2、制度设计存在一定随意性。一些部门制定制度,一般性规定多,具体要求少;弹性的多,刚性的少;原则性的多,操作性强的少。如行政问责方面,缺少可操作性和严密程序性,缺乏统一的问责标准,往往会因受到网络舆情等外部因素干扰而偏移,导致相同职务级别、同一类别案件、相似违纪行为产生不一致的处理。比如关于出国问题,据统计,16年间先后颁布了65项规则,平均三个月颁布一项,冲淡制度本身的权威性。一些制度只规定“不准”和“严禁”,但没明确违反“不准”和“严禁”如何处理,党政领导干部违反相关制度规定,找不到令人信服的处罚依据。

3、公众参与有待加强。党的作风制度是对党员干部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的约束性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其制度规定一般都通过文件形式下发,有的甚至只对监督主体、执行主体下发,提要求,只在体制内部循环,对社会公开程度不够,群众对作风制度建设具体规定知之甚少,了解不足。由于信息不对称,一定程度造成群众对党员干部的行为不理解。

五、健全和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原则

制度建设是实现改进作风常态化的根本保障。党中央在2013年5月9日下发的《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中和2013年6月22日至25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的若干建章立制的要求。其总体思路是: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抓作风建设,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一)作风制度建设要体现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制度建设要反映时代要求,体现科学精神。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改革发展任务繁重艰巨,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步浮现;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四风”严重损害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侵蚀党的执政基础。党的作风制度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研究当前作风建设的新情况、新特点,探索新办法,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为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等各项任务保驾护航。

(二)作风制度建设要体现系统性和实效性。作风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制度相互联系、协调配合,实现制度的功能整合,提高制度体系的整体功效。要深入研究其特点和规律,不断完善制度法规体系,尽量使制度更加完整完备、具体周密、系统配套,充分发挥制度的整体功能和实际效能,努力形成一整套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权力运行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当前,工作重点应着眼于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机制、完善直接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制度;健全严格的财务预算、核准和审计制度、会议公文制度,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厉行勤俭节约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健全干部思想教育、改革干部政绩考核机制,用科学的考核指挥棒推动作风转变;完善选人用人制度,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搭建起作风制度建设的系统框架。在制定制度和细则时要注重实效性,需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可行性和操作性。就是要便于操作、便于执行、便于理解。防止制度内容繁杂、空洞无物,使笼统的规定尽量明确化,使原则的表述尽量具体化,确保建立的制度可执行、可监督、可检查、可问责,让大家记得住、传得开、行得通。比如,在加强实体性制度建设的同时,注重程序性制度的建设,减少实体性制度执行的自由裁量空间,等等。二是科学性和规范性。就是要尊重规律、符合规律、严谨周密。抓紧对已有制度进行梳理,该修改的修改,该完善的完善,着力形成整体配套、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防止“制度缺位”“制度打架”。三是制度的制定要走群众路线,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制度建设中来,使得制度建设能够充分反映群众的心声和需求。

(三)作风制度建设要体现制度的执行力和权威性。制定制度是基础,执行制度是关键。再好的制度,如果得不到执行,也是一纸空文。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健全监督机制,拓宽监督渠道,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把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人民群众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监督体系,要采取重点查、随机查、暗访查等方式监督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要切实把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作为对党员干部的重要政治要求,以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的实践推动崇尚制度、执行制度的良好风气。进一步强化制度的规范约束功能,制定有效措施,规范操作程序,改进执行效果,坚决克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不良行为。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不执行制度的有关机构和领导者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使得制度规范真正成为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