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个内容可笑?杜尔西内娅是堂吉诃德给自己找的意中人,这里涉及当时西班牙的一个历史背景。西班牙光复运动之后,双王统一了半岛,当时他们推行宗教统一的政策,要求留在半岛上的犹太人必须要改宗,皈依天主教,所以很多犹太人都不情愿地改宗了天主教。托波索是一个改宗犹太人的聚集地。想想看,一个犹太人聚集的地方,有一个人是腌猪肉的好手。犹太人是不吃猪肉的,猪在犹太传统里是很肮脏的东西,因此这种表述在当时非常可笑,摩尔人读到这里就笑了起来。然后这个叙事者接着说:
我听他提起杜尔西内娅·台尔·托波索这个名字,不胜惊讶;立刻猜测到这些抄本里有堂吉诃德的故事。我心上这么想,就直催他把开头一段翻给我听。他依言把阿拉伯文随口译成西班牙文,说这是《堂吉诃德·台·拉·曼却传》,作者是阿拉伯历史家熙德·阿梅德·贝南黑利。我听到这个书名,真是十二分的乖觉才没把快活露在脸上。我从丝绸商人手里抢下这笔买卖,花半个瑞尔收买了那孩子的全部手稿和抄本。如果他是个机灵的小子,看透我多么急切,为这笔交易尽可以讨价六个瑞尔以上,稳稳的可以成交。我马上带着摩尔人走出市场,跑到大教堂的走廊里。我请他把抄本里讲到堂吉诃德的部分全翻成西班牙文,不得增删;随他要多少代价我都愿意。他要两个阿罗巴的葡萄干,两个法内加的小麦,答应一定翻得又好、又忠实、又迅速。我为了工作方便,又要把这么名贵的稿本留在手边,就把他请到家里。一个半月以后,他全部翻完。以下都是他的译文。
大家注意,“以下都是他的译文”,这里暗示我们从此往下看的《堂吉诃德》全都是译文。从这里我们会发觉一个越想越觉得神奇的现象,那就是在我们所知道的西班牙语历史上,西班牙语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两部小说——《堂吉诃德》和《百年孤独》,都宣称自己是译文。《百年孤独》自称译自梅尔基亚德斯的梵文羊皮卷,而《堂吉诃德》自称译自阿拉伯历史学家熙德·阿梅德·贝南⿊利的手稿。
到了《堂吉诃德》第二部,更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书中的主人公成了第一部的读者,于是《堂吉诃德》中的人物变成了《堂吉诃德》的读者。为了让大家更有代入感,大家可以试着想象一下,如果《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里,林黛玉所读的不是《西厢记》也不是《牡丹亭》,而是《红楼梦》,并且还和宝玉探讨起《红楼梦》二十回的写法,会是怎样的一种效果。这种感觉大约可以比拟我们读堂吉诃德时的感受。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也关注并谈论过这一现象,他想到的是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舞台上上演了另一出戏,一出情节多少和《哈姆雷特》相似的戏中戏。他同时又提到了印度的史诗《罗摩衍那》。罗摩的两个儿子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是谁,他们栖身于森林中,有一个苦行僧教他们读书识字。这位苦行僧是谁呢?他叫跋弥,恰恰是《罗摩衍那》的作者。那么两位学生用的识字课本是什么呢?正是《罗摩衍那》。也就是说,《罗摩衍那》中的人物在读《罗摩衍那》。在博尔赫斯非常心爱的读物《一千零一夜》里也是一样。这个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一开始有一个非常狠毒的国王,他发誓每一夜都要娶一位少女,第二天就砍掉新娶的这位王后的脑袋。结果有一位名叫山鲁佐德的少女,非常聪明智慧,她决心自荐,每晚给国王讲故事,直到讲够一千零一个夜晚。博尔赫斯提出了其中最令人困惑的一个故事,第六百零二夜,山鲁佐德给国王讲的故事是她给一个残暴的国王讲故事的故事。也就是说,这一夜国王听到的故事是所有故事的开端,他不可思议的听到了自己也身处其中的故事。博尔赫斯提出这一点困惑是在特意提醒读者,这里存在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和一种奇怪的危险。什么危险呢?王后将不断地讲下去,国王将永远听到周而复始没完没了但却不完整的一千零一夜的故事。
这就像走在一个完全由镜子组成的游廊里,无数的镜像互相交叠映射。类似这样的戏中之戏、小说中的小说,博尔赫斯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堂吉诃德的魔法。据博尔赫斯所说,当堂吉诃德成为《堂吉诃德》的读者,哈姆雷特成为《哈姆雷特》的观众,我们会感到一种奇特的不安。为什么会感到不安?他说他认为我们已经找到了答案——如果虚构作品中的人物能够成为读者或观众,反过来作为读者或观众的我们就有可能成为虚构的人物。
在《堂吉诃德》第二部的时候有非常多的细节,我拣两个来说一下。第二部里有一组非常重要的人物是公爵夫妇,他们是《堂吉诃德》第一部的读者,所以他们非常了解堂吉诃德和他的侍从桑丘的历险故事。公爵夫妇整天穷极无聊,决定要捉弄一下堂吉诃德。于是他们把堂吉诃德引到宫殿里,真的按照他幻想世界中的那一套对待骑士的礼仪来迎接他,用的是几百年前的卡斯蒂利亚语,非常咬文嚼字、非常文雅,按照中世纪歌谣里的套路款待他,还仿照骑士小说编造了许多情节,跟堂吉诃德展开了一场大戏。这段内容中有一个细节,公爵夫人故意问堂吉诃德:“有口皆碑的新书《堂吉诃德先生传》该是信使吧?”这里的“新书”是指《堂吉诃德》第一部。她说:“从那本书上看来,好像您从来没见过杜尔西内娅小姐。”当然堂吉诃德听了以后作出了一个非常高明但模棱两可的回答,但我们引出这句话来是让大家注意什么呢?有人说这可能是西方小说史上第一次有小说中的一个人物质疑小说中另一个人物是否真实存在。
同样是在《堂吉诃德》第二部里,一开始,堂吉诃德和桑丘听说有人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了书,而且已经出版了,实际上说的就是《堂吉诃德》的第一部。然后堂吉诃德就打听,那本书写的怎么样,有没有如实转述他们的英雄事迹。结果最后堂吉诃德还问了一句:“是不是作者预告还出第二部呢?”这恰恰是《堂吉诃德》第二部的内容,也就是说,这本小说它自己在预言自己的出现。
为什么有人说《堂吉诃德》这部小说是一部没有边框的小说?就像一幅画的边框一样,画有了边框就把画上的内容都给框在里面了。什么叫没有边框的小说呢?小说慢慢地把我们这些读者和观众也圈进了小说的世界之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