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刘肖岑:电子产品的使用和媒介素养的培养(4)

四、怎样看待电子游戏污名化

主持人:很多家长将孩子出现的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心理问题等诸多问题归结于孩子接触的电子游戏。那么,怎样看待电子游戏污名化?

刘肖岑:我非常理解家长对这方面的担心。一方面,如果孩子在玩电子游戏上投入很多时间,会造成成瘾行为,耽误学业。再有,孩子如果接触了一些不良的游戏内容,比如少儿不宜的、暴力的,可能会使孩子出现暴力行为增多、抑郁情绪增多、社交行为降低等状况。当然,并不是所有时候孩子都是无节制地接触内容不好的电子游戏。另一方面,如果孩子适时、适度地接触一些内容适宜的电子游戏,也是有好处的。很多心理学家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他们也相继发表了很多文章,其中就提到电子游戏的多方面应用,比如,训练外科医生做手术、进行军事训练、进行模拟驾驶训练等,还可以作为自闭症、多动症、创伤后应急障碍、抑郁症的康复训练。同时,我们团队也做过很多研究,并且发现有些电子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同伴交往、空间认知能力以及执行能力等。电子游戏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电子游戏就是“洪水”“猛兽”,适时、适度地接触内容适宜的电子游戏,对孩子也有一定好处。

主持人:在您家里会允许孩子玩电子游戏吗?您会给他设置一些条件吗?

家长代表:我是允许他玩电子游戏的,我觉得这也是有必要的。以前我也和大多数家长一样,很焦虑这个问题,担心他因为玩游戏接触不良信息。但是现在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没有那么焦虑了,毕竟他们是数字原住民,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个体发展。我现在主要做的是:第一,时间上的管理,给孩子规划好时间;第二,对孩子接触的内容进行把关,不论是电子游戏还是动画片,家长都要对内容进行把关。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既可以了解他在玩什么,也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并不完全反对自己玩电子游戏或者看动画片。

主持人:对于电子游戏,要看我们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式使用它。电子游戏既可以作为某些疾病的治疗手段,也可以成为亲子沟通的一座“桥梁”。

孩子在玩电子游戏的时候能够从头再来好多次,有些家长会问,为什么电子游戏对孩子的吸引力那么大?孩子在完成作业以后,我们也会给他一些奖励,为什么学习的时候没有这么大动力?那么,电子游戏里的奖励与家长给孩子的奖励有什么区别?电子游戏设计者是如何抓住孩子注意力的?

刘肖岑:电子游戏确实有很多吸引孩子的因素,比如它的强化反馈机制做得特别好,一旦孩子完成了一个小任务,就立刻得到一个强化,这会激励孩子不停地做这个事情。一般来说,游戏的趣味性也比学习活动要高一些。幼儿阶段,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都要在游戏当中去提高。比如,给孩子一些认知的小卡片,让一组孩子拿着玩,让另一组孩子拿着卡片去记忆,哪一组效果好?研究结果表明,拿着卡片玩的孩子的记忆效果反倒更好。

现在有一个教育理念,就是游戏化学习。比如,我们可以适当地考虑把游戏中的一些元素迁移到学习中。再比如,把线上游戏做线下迁移。

主持人:您觉得孩子玩游戏和做作业有很大差异吗?

家长代表:是的,因为写作业相对还是比较枯燥的,也没有那么多互动性,所以玩游戏肯定是孩子最喜欢的。比如他在写作业时会说自己头疼,趴在那儿写不下去,但一拿起手机就特别活泼。我认为,玩游戏是可以的,但是要选择对他有帮助性的游戏,比如模拟去超市买东西的游戏、做家务的游戏等,对于孩子人际关系、社会性的培养有一定帮助,可以让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获取一些知识。

主持人:电子游戏在开发过程中,也考虑了游戏要面对的对象,抓住了孩子的心理特点,比如刘老师前面提到的及时的奖励与反馈。但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就很少有这种及时的反馈,虽然有时家长会承诺只要孩子写完作业就给予一些奖励,但很多时候家长也不一定能及时兑现承诺。

此外,游戏在设计时,也会不断创造新的人物形象、新的关卡、新的场景,以及新的奖励方式、奖惩规则,这也抓住了孩子的心理。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在生活和学习中,一是及时反馈,二是适当借鉴游戏中的“大礼包”或者“惊喜”的方式。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