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刘肖岑:电子产品的使用和媒介素养的培养(8)

八、如何预防和解决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成瘾问题

主持人:家长们都非常担心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成瘾。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此次会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正式将游戏成瘾列为“精神疾病”。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4.84亿。其中,12岁到16岁的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高危人群。研究表明,游戏成瘾的患病率约为27.5%。面对这样非常严峻的现实,我们在早期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电子产品使用习惯非常重要。

刘肖岑:判断游戏成瘾,有一个指标,我们叫整体判断ABC法:A指的是affection,情感方面的;B指的是behavior,行为方面的;C指的是cognition,认知方面的。当一个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或者游戏后,情绪变得比较糟糕,认知发生了偏差,如果不让他看电子产品或者玩游戏他会接受不了,那么这样的孩子就是电子产品或游戏成瘾。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判断指标,我说一个比较简单的判断指标,家长可以对照来看孩子有没有这些现象:一是如果不让孩子看手机,他的情绪是不是变得糟糕;二是孩子是不是宁可看手机,也不愿意和别人交往;三是孩子会不会因为玩手机而去熬夜;四是孩子会不会因为玩手机而去欺骗。如果孩子出现了这四个现象中的一个,我们就要考虑这个孩子是不是电子产品或者游戏成瘾了。

主持人:刘老师刚才说了几个比较简单的判断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游戏障碍”往往需要相关症状持续至少12个月,如果症状严重,观察期也可缩短。具体症状主要有九个:一是完全专注于游戏;二是停止游戏时,出现难受、焦虑、易怒、情绪低落等症状;三是玩游戏的时间逐渐增多;四是无法减少游戏时间,无法戒掉游戏;五是放弃其他活动,对游戏以外的爱好失去兴趣;六是即使了解游戏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仍然专注于游戏;七是向家人或他人隐瞒自己的游戏时间;八是通过游戏缓解负面情绪,如绝望感、焦虑等;九是因游戏而丧失或严重损害人际交往和社会功能。当一个人出现其中的5个或5个以上症状时,就可以判断这个人可能已经出现了游戏成瘾或者游戏依赖。

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预防和解决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成瘾问题?

刘肖岑:首先,应该找到孩子电子产品或者游戏成瘾原因。很多孩子是因为人际关系或社会适应方面出现了问题,我们要先去解决这个问题。举个例子,一个高三的男孩很喜欢玩电子游戏,他的妈妈认为玩电子游戏耽误学业,就非常强制地要求他不要再玩了,当然这个孩子并没有听他妈妈的话。妈妈又说,如果再玩电子游戏就不会给他零花钱了,孩子还是没有听他妈妈的话。后来这位妈妈想到一个办法,就是打孩子,但是孩子个子已经很高了,于是妈妈就找到孩子的舅舅去打孩子。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个孩子在这种教育方式下能戒掉电子游戏吗?不可能。最后,这位妈妈带着孩子去做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对这个家庭进行了干预,指出了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不对,孩子感觉被理解了,并且和妈妈说应该怎样做,这位妈妈纠正了自己的行为,孩子的成绩很快提上去了,也不那么喜欢玩游戏了。

再举一个例子,一个高三女孩喜欢看网络小说,孩子妈妈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带她去咨询室咨询。心理咨询师问孩子可不可以做一个约定,一个月之内不要去看网络小说,孩子答应了。前三个星期孩子表现得都很好,最后一个星期妈妈在女儿房间看到孩子在床上好像是在看小说,当时就训了女儿一顿,说“我就知道你做不到”。两个人到心理咨询室时妈妈还是不停地说女儿,也不听女儿解释。这其实就是亲子关系的问题。

家庭教养方式有两个维度,爱和规则,两者都能给孩子提供安全感。只有爱没有规则,这是溺爱型的;只有规则没有爱,这是专制型的;没有规则也没有爱,这是忽略型的;有规则也有爱,这是民主型的。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发展是最好的,我们应该做温暖的父母。

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游戏成瘾以后,就开始砸电脑、封网络,更有甚者把孩子送到戒瘾中心。一个爸爸是个企业家,在孩子小的时候并没有过多陪伴,后来孩子就网络成瘾了。这个爸爸并没有直接把孩子从网吧带回来,而是每天做了饭送到网吧,经过一段时间,孩子被感化了,知道爸爸还是爱他的。因此,做温暖的父母是非常有必要的。这里也要注意,不要做特别专断的家长。比如,孩子看的动画片就剩30秒结束,这时孩子问你能不能看完,你说不行,然后就把动画片关掉了,这时孩子肯定也很生气。

此外,我们还可以用更有意义的活动去替代电子游戏。比如,电子游戏可以让孩子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使他快乐,那么其他运动也可以让人分泌多巴胺,我们就可以跟孩子一起运动。

家庭里也可以有一些协定,比如吃饭时任何人都不能看手机。再有,我们可以改变感觉通道的输入方式,比如看纸质书,或者用电子产品听书,或者带孩子去博物馆参观,这些都是替代方案。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他们的注意力非常容易被转移,我们可以用更有意思的事情吸引他们,或者和孩子一起玩游戏。

主持人:实际上,孩子表现出的很多问题,不只是孩子的问题。在家庭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往往会让家长反思自身的问题,而不仅仅是让孩子去改变。那么,在您的家庭里面,您是怎样跟孩子沟通的?

家长代表:疫情期间,我的孩子也是一直在家,并且这段时间也没有作业,没有束缚,每天就是玩。有一阵我发现他每天起床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找手机,我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有一定的严重性了,马上很郑重地和他谈了一次话。

我认为对于孩子来讲,尤其是年龄稍微小一点的孩子,他可能就是觉得自己喜欢玩这个东西,并没有觉得做错了什么,也感觉不到严重性,因此家长首先不要生气地指责孩子,而是让孩子知道家长是理解我的。我在和孩子谈话的过程中,首先让他知道我对于他玩手机这件事不是一定要反对、干预,而是我察觉到手机对他有一些影响了;其次,我会和孩子制定一些规则,比如每天玩手机要有固定的时间,规定可以玩多长时间,其余时间要到户外跟小朋友一起活动。虽然我的孩子只有五岁半,但是他对于大人跟他讲的一些道理,还是能够听进去的。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家长首先不要太着急,毕竟孩子还小,我们要给他时间去纠正,我们可以和孩子进行一次谈话沟通,让他知道这件事情的危害,帮他慢慢脱离出来。

主持人:家长对孩子影响是非常大的。那么,在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中,您有没有遇到一些问题?

家长代表:我比较关心的问题是,电子产品能否作为一种激励的方式?如果孩子做得好,就允许他玩电子产品5分钟、10分钟,家长可不可以这样做?

刘肖岑:这个问题也是很多家长的困惑。这个做法稍微好一点的地方,就是使用了经历性奖励。从奖励的角度来看,用经历性的奖励比用物质性的奖励效果更好。我听过一个故事,一个人开了一家商店,每天都有很多孩子到商店前面捣乱,怎么都赶不走。后来这个人想了一个办法,他跟孩子们说,你们每天来这儿玩可以得到5块钱奖励,孩子们玩得很开心,还有钱拿。第二天,孩子们又来了,这个人说因为今天卖的东西少,只能给你们1块钱。第三天孩子们又来了,这个人说因为今天没有开张,所以没有钱给你们了。孩子们听到后说没有钱还来干什么,就回家了。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家长如果因为孩子表现好就给他钱,一旦以后不奖励孩子钱,孩子的内部动机就会降低,他会认为做这个事情可能和钱有关,不给钱就不想去做这件事了。用钱作为奖励还有一个问题,它会出现边界递减效应,比如给一个穷人100块钱,穷人可能觉得100块钱挺多的,但如果给一个百万富翁100块钱,他根本就没有感觉,这是边际递减效应。对于孩子来说也是这样的,到底给多少钱合适?因此,经历性奖励可能相对会好一些。但同时它也有不太好的地方,比如,它不太适于我们控制孩子看屏幕的时间。

我们还要知道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奖励,比如,孩子就是希望家长能陪他玩一会,希望听家长讲故事。家长给孩子奖励时的原则是尽量表扬或奖励孩子的具体行为,表扬他的活动过程,而不是强调结果。比如说我的孩子在做一个题目,如果分数很低,我对她的批评是“你做这个事情做得非常不认真”;如果拿了满分,我对她的表扬是“在整个过程中你做得非常认真,遇到挫折也没有放弃,这点特别棒”,而不是说“你今天真棒,你得了满分”,这样对孩子的影响不好。在给孩子奖励的时候,我会先让孩子说一说她想要什么,如果孩子想要玩手机,这时我们就要很明确地跟她进一步探讨,比如,想要玩手机的哪一个软件、什么时候玩、玩多长时间、在哪儿玩。如果孩子不知道要玩什么,家长可以用一些其他更有意义的活动替代,比如和家长一起做科学小实验,再比如给孩子一个小红花,攒到5个小红花就可以带他去游乐场玩,这是锻炼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和自控力。

主持人:在给孩子奖励的时候,家长要考虑孩子最想要的或最需要的是什么。年龄较小的孩子,喜欢的是一些具体的东西;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喜欢的除了物质性的东西,还会想要一些活动性的内容。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线下活动的方式,和孩子一起玩游戏,这种方式也可以替代孩子对于电子游戏的向往或者需求,这是我们需要做的一种变通。

今天通过与两位嘉宾的交流,我也学到了很多跟孩子互动的知识,以及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注意事项,对今后我和孩子的交流有很多裨益。感谢两位老师。

感谢各位家长收看本期的家庭教育公开课,我们下期再见。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