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工作作风,做好群众工作(2)

二、党风建设的核心问题:保持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

第二个问题,党风建设的核心。既然党风建设这么重要,它的核心是什么?江泽民在建党八十周年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后,中央下发了一个决定,那就是 《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在这个决定里就提出,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就是说党群关系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

我觉得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不仅仅是党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我们前头讲到,关系到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与执政的合法性,什么叫合法性?法律上认定是合法的,叫做具有合法性,这是法律。政治学上的合法性是什么?就是最广大的民众认为是合理的,才是合法的。

中国共产党走向执政的地位,是政治学上的合法性和法律的合法性的有机的统一。现在也有人质询,说你们管中国共产党叫执政党,严格来说不合适,因为执 政党怎么样能够具有合法性呢?得人民选举,人民投票选举,中国共产党执政没有例行这个过程。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倒退63年,在1949年中国共产 党走向执政地位之前,如果向全体的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做一个问卷,你认为具有执政资格的是哪个党?我想一定回答是中国共产党,因为那个时候的那么多民族党派在新中国成立前期,很多知名很有威望的人士自愿选择留在了大陆,没有去台湾,也没有去香港,那就是他们在中国共产党身上看到了希望。毛泽东那一代的人民群 众选择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邓小平这一代人们也认可了邓小平,跟着向前走。但是党的先进性能不能一劳永逸,不尽然,历史的惯性可以推行一段,但是不等于会永远地认同下去,这要看后几任的共产党人是否能够继续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得到人民群众的忠心拥护。

1.什么是党群关系

既然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首先通过今天的课大家就要知道,什么是党群关系?党群关系有这样几个层次:

首先是人民群众。什么是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对人民群众的认定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总和。

那么人民群众和党是什么关系?可能有人说了,就是党领导着人民群众。这是从党往下说。从人民群众跟党的联系说是什么呢?要我说,人民群众是党力量的 源泉。什么叫做力量的源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类文明的一切的结晶都是人民群众在劳动实践中、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聪明才智是党智慧的源泉。力量的源泉有精神层面智慧的源泉,还有物质层面的呢?党的成员是不是来自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中的优秀分子、先进分子组 成的先进的政党。党又靠人民群众来滋养。所以党和人民群众比起来,人民群众是力量的源泉。没有了人民群众,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不成其为执政党。

所以党和人民群众是少数和多数、部分和整体、公仆和主人、先锋队和大部队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党的承载者、依存者、依靠者、滋养者。

人民群众对党是这种关系,那么党对人民群众是什么关系?所以说党是人民群众的领导者,基层的领导干部是什么?是当官的,是人民群众的老爷,这对吗? 党是人民群众的公仆,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公仆,党是人民群众的工具。公仆是谁说的?是马克思说的。工具是谁说的?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说的: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实现特定目标的工具。你是代表人民群众行使权力,人民群众不能每个人都上台上去指挥,总要推出优秀的代表,代表他的意 愿,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是工具。

党是工具了,党的领导干部就是公仆,就是勤务员。好,我们上面讲了人民群众是党力量的源泉,党是人民群众的工具,那么党跟人民群众是个什么关系?现 在来说最简单的也体现我们党的时代的精神,那就是党跟人民群众是一种积极的良性的互动关系。人民群众是党力量的源泉,人民群众的优秀成员党吸收进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党吸收进来,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继续引领人民群众向前进。先进部队,你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意愿,绝不是做人民群众的尾巴,你要吸收他的 先进的部分,引领整体的人民向前走,不断开创出新的生活,这才是先进的政党,它是一种互动关系。然后吸取了又来制定政策,又来引领,推动实践向前走,然后再去吸取,这样的一个互动。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大问题的第一点,我们先交代一下什么叫做党群关系。

2.党群关系决定党的社会地位

第二,党群关系在当今的时代发展中,对于政党起什么样的作用?那就是党群关系如何,决定着政党的社会地位。

我们党近些年来在研究什么呢?研究执政规律,这样的规律那样的规律,大家说一个执政党的最大的规律是什么?最大的规律应该是什么?连封建的君主都明 白,叫“得人心者得天下”。执政党的执政的根本的规律是赢得人心,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不是游离这个规律之外?不,也要遵循这个规律。那么就是说,共产党也同样要遵循这个铁的定律。

既然是规律,是铁的定律,那就是无论什么样的执政党,只要他脱离群众,都要下台,这是一个公认的、屡试不爽的、必须遵循的执政规律。无论是资产阶级 政党,还是共产党。年龄大一点的知道,文革的时候曾经有一个罗马尼亚的共产党领导人齐奥赛斯库,经常到中国来出访。可是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时间,罗马尼亚也发生了政变,齐奥赛斯库在出访的一个多月之前和之后,国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他出访之前在首都布加勒斯特的一个广场上的礼堂做演讲,他的演讲曾经被 寄予热烈的掌声,被36次热烈的掌声所打断,讲完话这些参加会议的人和外边的老百姓都在广场上游行,高呼“罗马尼亚共产党万岁,齐奥赛斯库万岁”。

可是事隔才一个月,讲完话的齐奥赛斯库就出访了,出访期间国家发生了政变,从上到下都有什么工人农民的武装纠察队。齐奥赛斯库一回来一看国家政变 了,就要和夫人说要逃,刚开始说上外省的别墅,不行,坐飞机到国外去也不行,被迫降。最后劫持了一辆吉普要逃走,结果驾车的是一个集体农庄的庄园主,认识他,那是国家的重要领导,经常见报,于是就拉着他,心里就有谱了。后面齐奥赛斯库夫人拿枪对着他的后脊梁叫他,叫他往哪开。最后这个司机想来想去,开着想 着,就是说不行,我不能把他拉跑,最后就推说汽车发生了故障,把他们拉到了一个基层的起义军的指挥部。那些指挥部里的人正兴高采烈地看电视呢,电视里报道齐奥赛斯库夫人已经被抓到了,这个一报说我把他拉来了,人家不信,不信你来看看,一看果然是,于是马上请示总部,成立临时法庭,就地审查。就地审讯,审讯 问了很多的问题,齐奥赛斯库都理直气壮,背着手,扬着头,那么多问题他都不认,最后冷冷的说了一句:“好好的为什么造反?”他不理解,底下这些人就七嘴八 舌:为什么不造反?一无面包,二无暖气,造反。

最后审讯也没有什么结果,就给弄到大墙根底下,乱枪射死,两个胸窝就像马蜂窝一样的。齐奥赛斯库曾经领导罗马尼亚共产党进行了反法西斯战争,在一个 战争的废墟上建立起来了一个新的国家,但是后来呢?变成了家天下,最后也有了他的特权和一些腐化,人民群众不满意,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悲哀的结局。

那就是说,所有的政党,你是共产党,曾经有过功勋的党,你只要脱离群众,都下台,这是一条铁的定律。当时我正在读博士研究生,听了这个消息传来想了 很多真是,我也彻夜难眠,我要写我的博士论文,这个博士论文写什么呀?苏联党是那样的,东欧又那样,中国共产党何去何从啊?最后我得出结论,我们绝不会像苏联和东欧一样,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党虽然不是第一个社会主义政党,虽然苏联也老想指挥我们,但是我们和东欧不一样,我们不是为苏联输出革命、输出领袖, 我们有一个植根于中国大地的领袖群体。这个群体来于人民,和人民共呼吸、同命运,那就是毛泽东这一代的群体,再往前追就是李大钊、陈独秀这一代人,他们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追溯就是从他们那个时候,绝不是仅仅是现在的事情。

所以这一次习近平在两会闭幕上的讲话中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追溯,不仅是现在改革开放的30几年,还有建国的63年,还有近代的170多 年,然后还有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说了好几个数字。那么毛泽东这一代的领袖群体,毛泽东执政时间长一点。李大钊他们很早就过世了,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因为他植根于民众之中,少年时候的毛泽东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生、民机、民苦,为民请愿,为民伸冤,为民去争个公平。所谓“身无分文, 心忧天下”。他和肖子生,肖子生写的一笔好字,毛泽东做得一首好诗,好对子,走到哪个村子有什么问题,他们就给解决,人家写什么,毛泽东出口成章,肖子生提笔就写下来很漂亮的字,一贴,于是就挣下来吃饭的钱、盘缠和住店的钱,搞了一路的调查研究。(所以是)中国农民问题专家。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就是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

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自己的心贴在中国老百姓的身上,因此中国共产党具有自己的政治优势。我们在民主革命的时候,和国民党的纷争中,能够取得革命的领导权,最终走上执政的位置,得益于什么?得益于我们的政治优势,这个政治优势是什么?就是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尊重。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由于跟人民群众有了紧密的联系,得到了人民群众越来越广泛的支持,才使得当初建党的几十人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了今天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8230多万党员。

党的群众路线及其贯彻

有这样的政治优势,是因为我们的性质里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我们党有自己的工作路线。大家知道不知道中国共产党的工作路线是什么啊?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怎么表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群众路线相依相存的还有一个“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什么?“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然后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后来就把“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合二为一,成为“群众路线”的组成。

这个群众路线就是党的工作路线,大家不要小看这几个字,就这几个字,集中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论、认识论。这个认识论在毛泽东的两论之一《实践论》中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表示出来了,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那么群众路线要工作,你要从群众中来,调查研究、民心民意、民怨,从群众中来,然后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再到群众中去,就是实践。群众是实践的载体。通过实践,认识上升到规律性的东西,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又符合时代前进的趋势,制定政策了。认识,再实践,到新的实践中,在实践中去推广,然后实践推向前进,于是又有了新的认识,以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那么贯彻群众路线的载体是什么?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从基层的党员、基层的村、社区的最基层的干部,一级一级上来,一直到中央,这样一级一级地完成这个循环的过程,最后提炼到了中央,就是中国的国情,制定每一次代表大会下一步的总布局,由此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前走。而在这个向前走的过程中,这个实践认识,这个认识不断的提升过程,成为规律,写成了理论,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的发展观乃至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又提炼出来的新的理论,都是马克思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应用,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在不同阶段的体现和成果。这是良好的党群关系使我们党取得了领导执政的地位,因为我们有了一个很好的政治优势,和我们有一条非常优秀 的、非常高明的、非常深入人心、非常有成效的工作路线和群众路线。

那么这个群众路线和政治优势体现在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和党的各项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各个环节。密切党群关系也成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我们讲第二层,党群关系决定党的社会地位。

3.搞好党群关系的决定因素是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

既然说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执政的地位,得益于我们党群关系好,我们也取得了这样在实践中和理论上的优良的成果,那么要搞好党群关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什么因素决定党群关系好不好?

我记得我2006年,我有一个学生毕业,他要写他的学位论文。那个时候我们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有一个《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这个决定中第一次把西方的政党政治引入到中国共产党建设之中,于是就出现了“党执政的合法性”这样的字眼。年轻人老想使自己的论文有点新点,想用点新词:李老师, 我想写一个关系到党的执政合法性的问题。我说那你想从哪个角度写啊?他说我想从“意识形态”写,觉得意识形态挺神秘的、挺有理论范儿的。我说那你觉得关系 到党执政合法性的最要害的问题是意识形态吗?他说你看好多人都有信仰危机,我说是,是有这个问题,但是你要想写合法性,这个问题是不是最要害的问题,你再好好琢磨琢磨。

我这个学生,我说中国共产党最注重教育,最注重意识形态,最注重这方面,你还写这方面,是因为这方面的问题吗?我就给他举个例子,比方说三大战役,最后取得政权的第三个战役是什么?是淮海战役。陈毅有一个名言,说淮海战役是山东和河北的人民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人民解放军小米加步枪,能够打败80 万武装到牙齿,美式武装的机枪、大炮、坦克等装备的国民党军队,是因为对这些军队、对我们的人民军队、对老百姓,成天给他上课,成天给他意识形态灌输吗?是吗?有那个功夫吗?这些民工都是编外,没有算进去,有号称“百万民夫”,还有一些小脚的老太太,小跨车推着送给养、送物资,还有送伤员、送情报。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预测五年的解放战争,三年结束了。这些老百姓为什么冒着枪林弹雨,男人、女人、只要是青壮年有体力都上前线去,推着车去帮助解放军?大家说 为什么啊?是因为被搞了运动、被上了课吗?是吗?因为人民军队所到之处都打土豪、分田地,代表了人民最大的利益。如果人民军队取胜了,中国共产党胜了,那个地是谁的?是他的。如果国民党胜了,那些地主老财,黄枪团又回来,那个地方又成谁的了,又成了地主的了。他能不起来奋力起来保护土改的胜利果实吗?这是 农民世世代代的愿望啊。

所以说,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搞的好不好,取决于什么?取决于是否能够代表、实现和不断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你对人民的利益代表了没有,实现了没有,发展了没有,这个谁来判定呢?是共产党自己自话自说吗?自己说我做得挺好,我代表他们的利益,判定者是谁啊?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空的吗?不空,每个单位员工,每个地区老百姓,每个部门的干部群众,每个党组织的党员,很细化。我那个时候有一个在职研究生,是个基层领导干部,说“李老师我很热爱人民,但是我那个地方净是一些刁民”。我就给他讲了这个道理。我说刁民,什么样的刁民?举出来我听听。“拆迁,征地,不听话,钉子户”。我说你深入进去没有,换位思考没有,他为什么有这个问题?遇到这些事,他的难处你怎么给他解决的?

这就是说我们深入进来,党群关系深入到决定因素,我想这一点大家一定能感同身受。那么既然决定因素是能否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个话又转到了党的作风建设,究竟好不好的分水岭是什么?试金石是什么?什么是好的作风,什么是不好的作风?那就是一切好的作风都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一切好的作风带来的结果都是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切不好的作风,都是以脱离群众为特征的,最后的结果代表的是个人或者私人小集团,或者既得利益集团的私利。

那么最后的结论就是,凡是脱离群众的执政党都要下台,凡是不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党最终都要走向权力的衰微和权力的转移。这是我们讲的党群关系,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这是我们讲的第二点。

责任编辑:徐晶晶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