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势而上,高效落实各项经济发展措施
在新的形势下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同步实现小康目标,既是一项经济任务,又是一项政治任务,是全县人民的殷切期盼,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我们将继续抢抓发展机遇,以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为统领,按照“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劳务富县、新区活县、科 教兴县、依法治县”的发展战略,围绕一个中心,做大两个引擎,提升三个水平,强化四个保障,实现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第一、“围绕一个中心”,即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这个中心。
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按照“三年打基础、八年创先进”的总体要求,树立以创建统领各项工作的理念,把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总抓手,细化、量化10个方面的21项重点任务,不断丰富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创新创建活动平台载体,推进寺院社会化管理进程,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机制,把创建活动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在省、市、县三级常委以及县、乡蹲点调研的基础上,认真梳理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意见并逐步加以解决,确保创建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创建活动各项工作见到实效。
第二,做大“两个引擎”,即城乡一体化和工农业园区。
(一)以新区建设为引擎,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抓新区的“扩容提质”。按照“以商贸旅游为主的滨水生态宜居城市”的定位要求,坚持“富规划、精建设”的理念,强力推进群科新区建设,着力将其打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区、城镇发展的先导区、绿色循环产业的试验区,成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休闲宜居之地。确保到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7.2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6.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9%;全力推进旅游服务、商贸物流、特色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房地产、新型生态工业和民族文化产业等七大支柱产业,不断壮大新城区发展的支撑力,使群科新区建设主动融入到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中,成为全县乃至全市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途径、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新平台、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家园、具有休闲品位的生态型田园新城区。二是抓小集镇的“提档升级”。按照“突出特色、强化功能、聚集人口、繁荣经济”的原则,研究确定将“巴燕镇发展成以工商服务业为主的工业型城镇,将群科、牙什尕镇发展成以休闲旅游、商贸服务、观光农业为主的旅游型城镇,将扎巴、甘都镇发展成以农副产品加工、市场交易、商贸物流为主的交通枢纽带动型贸易城镇,将昂思多镇发展成以矿泉水资源开发为主的高原水镇,将雄先、查甫两乡发展成为以民俗、宗教文化为主的旅游型城镇,将南部山头三乡和东部四乡发展成服务于城镇农产品交易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农牧业服务型城镇”的思路,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加大对重点集镇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集镇基础条件,壮大城镇规模,按照“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精心谋划,促进产业聚集,不断繁荣城镇经济,切实提升集镇经济辐射带动能力。三是抓新农村的“示范带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积极争取、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按照“贫搬迁、山下川、川进城、城集中”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移民搬迁工作力度,引导群众向基础条件较好、距城镇较近或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工农业园区和中心村、镇集聚。
(二)以园区建设为引擎,加快工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园区引领、集聚发展”是今后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导向。我们要将园区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集聚的承接平台,作为经济结构调整、集约利用资源、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走出一条园区承载、项目带动、科技引领、集群发展的新路子。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园区。
坚持规划先行原则,科学修订完善工农业园区发展规划,促进园区规划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现代农牧业发展、土地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布局等规划密切衔接,突出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和功能完善的“三赢”。统筹考虑园区资源、区位、产业、人文等基础因素,对园区产业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和准确定位,明确园区发展路径和发展重点,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土地集约、管理集成的循环经济示范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中小企业孵化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