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下“硬骨头” 摘掉“穷帽子”(4)

啃下“硬骨头” 摘掉“穷帽子”(4)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经过一轮轮脱贫攻坚战役,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已从2012年末的10.2%降到2016年末的4.5%,减贫成效举世瞩目。

选准用好第一书记

“下得去”更要“干得好”

陕西礼泉是有名的苹果之乡,但由于交通不便、品种老化,苹果一直卖不上好价钱。第一书记李英来到礼泉张咀村后,提出产业扶贫不能“等靠要”,并利用“学校+农户”的帮扶思路,帮村民闯出一条路。

2015年以来,一批优秀干部像一大把种子,撒在贫困地区的角角落落,他们吃住在村,抓党建、促脱贫解百姓忧,被亲切地称为第一书记。目前,全国共选派了19.5万名第一书记,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村和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全覆盖。各地出台管理、保障、激励的相关政策,让第一书记在广阔农村大有可为。

派什么样的干部下去才能“下得去”“干得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天津、江苏、上海、湖北、云南、宁夏等地组织专门力量摸底排查基层需求情况和干部队伍情况,通过双向选择、供需对接,“菜单式”遴选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党政部门干部派驻软弱村、经济部门干部派驻穷村、政法部门干部派驻乱村、涉农科技部门干部派驻产业村。

如何才能保证第一书记沉在村里扎扎实实干?各地自有妙招。目前,20多个省区市从省级层面出台第一书记管理办法。吉林、河北、重庆等地探索“互联网+”管理模式,按片区建立手机微信群组,对第一书记到村在岗等情况进行考核。福建、四川、云南等地对不胜任的实行“召回”调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一书记在一线打硬仗,各方保障必不可少。各地各单位积极落实第一书记有关待遇,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和支持力度,帮助解决工作、生活困难,解除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