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锋:成语背后的故事——“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典故出自哪里?

摘要:“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出自《左传·闵公元年》,大意是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得不到安宁。宣讲家网文化博览栏目特别推出《成语背后的故事》系列节目,敬请关注本期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张小峰

张小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视频:http://www.71.cn/2016/0525/891783.shtml

齐鲁长勺之战,是鲁国抵抗齐国进攻的一次战役。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但却是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过:“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就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这场战争为什么会发动?有人认为鲁国是支持公子纠跟桓公作对,桓公怀恨在心,所以在即位后的第二年就开始讨伐了。其实,这可能仅仅是战争发动的表现或借口,真正的原因是齐桓公上任后,急需一场胜利提高国际威望,安抚国内人心,弑兄而自立,以此证明自己是能够胜任国君之位的。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齐桓公即位后首次开战就尝败果,这反而使齐桓公更冷静了:鲁国虽小,但君臣团结、上下一心;齐国虽大,但还不强,要想赢得胜利、称雄诸侯,必须先解决好内政。接下来的时光,齐桓公把重点放在了整顿内政和征讨周边小国上了。

需要在这里跟大家交代一下的是齐鲁之间的关系。齐鲁两国,有矛盾冲突,也有亲密关系,双方有多次攻伐,也有多次联姻。如齐桓公的姊妹文姜嫁给了鲁国国君鲁桓公,但是齐桓公异母兄齐襄公与文姜有私情,最后害死了鲁桓公。文姜和鲁桓公的儿子姬同继位,就是鲁庄公,他娶了齐侯之女(学者认为是齐襄公之女,《史记·》记载为桓公之妹)为后,史书称作哀姜。哀姜嫁入鲁国时,来了个陪嫁妹妹叫叔姜,哀姜与鲁庄公没有生孩子,但是宣姜的妹妹叔姜与鲁桓公生了个儿子叫公子启。哀姜与鲁庄公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庆父、公子牙关系密切。鲁庄公在位三十二年,死后由庶子公子般继位,鲁庄公的胞弟季友辅佐。但是庆父孔武有力,野心不小,他派人杀了侄子公子般,另立叔姜的儿子公子启为君,是为鲁闵公,把持朝政,与哀姜私情不断,秽乱朝纲,再后来庆父与哀姜密谋,杀死鲁闵公,准备自立。对于鲁国的内政变幻沉浮,齐桓公极为关心,他派使者仲孙湫出使鲁国,实质上打探鲁国的虚实,使者仲孙湫归来后向齐桓公报告:“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意思是说,如果不把庆父这个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铲除掉,鲁国的灾难是没完没了啊。这就是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出自《左传·鲁闵公元年》)的历史背景。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