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锋:成语背后的故事——围魏救赵、因势利导

摘要:公元前354年,魏国攻打赵国,经过一年的鏖战,赵国形势危急,都城邯郸被围,史称“邯郸之难”。无奈之下,赵国只好向齐国求救。救还是不救,齐国君臣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经过权衡,齐王选择了出兵救援。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历史背景。“围魏救赵”被列为三十六计之一,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mmexport1476842173203

张小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视频:http://www.71.cn/2016/1026/917730.shtml

专辑:http://special.71.cn/160530-8/

战国初期的魏国势力强大,攻城略地,所向披靡,难有对手,史称魏国独霸中原时期。据《战国策》卷12《齐策五》记载,魏国一度达到“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其强而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的盛况。公元前354年,魏国攻打赵国,经过一年的鏖战,赵国形势危急,都城邯郸被围,史称“邯郸之难”。无奈之下,赵国只好向齐国求救。

救还是不救,齐国君臣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以邹忌为代表的一方认为不救为好,因为魏国实力强大,齐军不是对手,弄不好会引火烧身,得不偿失;另一方面则认为,救援为上,唇亡齿寒,魏国一旦打败赵国,胜敌而益强,他的军事实力和大国威望会增加一个量级,下一个对手恐怕就轮到了齐国。到那个时候,齐国就更难以与魏国为敌了。当然,主战的一方建议,最好是待魏军攻破邯郸之后,齐军的救兵刚刚赶到。那时,魏国经过大战之后,人困马乏,赵军也是消耗殆净,奄奄待毙,齐军出兵可以收到“赵破而魏弱”的效果。经过权衡,齐王选择了出兵救援。

齐威王打算任用孙膑为主将,孙膑辞谢说:“受过酷刑的人,不能任主将。”于是就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坐在带蓬帐的车里,暗中谋划。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