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锋:成语背后的故事——割股奉君

摘要:介子推的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件事。据《韩诗外传》记载,重耳逃入卫国国境时,陷入深山,饥饿难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养重耳。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这成就了他的忠义之名,史称“割股奉君”或“割股啖君”。介子推的故事生动感人,流传了两千多年,已经成为中国人民一种可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QQ截图20160615084732

张小锋 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视频:http://www.71.cn/2016/0705/897843.shtml

专辑:http://special.71.cn/160530-8/ 

晋献公时发生骊姬之乱,公子重耳(晋文公)流亡十九年,周历八国,流亡途中,备尝艰辛。有一天,他们到了卫国的深山老林里迷了路,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了,就在重耳断粮待毙之时,随从人员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非常感动,流着泪说:“永远忘不了‘割股奉君’的大恩”,并许诺将来继位之后,定不忘情。介子推回答说:“我不求你日后报答,只求你关心百姓,做个清明的国君。”

重耳流亡十九年后,在国人内应和秦国帮助下,重耳回国即位。当车子快进国都时,重耳把陪伴自己流亡用过的破席子扔了,这仅仅是晋文公一个细小的举动,却无疑是他最真情的流露。常言说,知君莫如臣,介子推对文公的这一做法很伤心。他是一个不忘旧的人,他拾起破席,带在身边。

同甘共苦,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很深的感情,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很多人能与人同甘,但却很难与人共苦;很多人能与人共苦,但却很难与人同甘,可能晋文公就属于后者。

晋文公执政后,在封赏大臣时,跟随他的有功之臣均得到高官厚禄,唯独却遗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干脆不辞而别,悄悄回了老家,侍奉老母。

经有的大臣提醒,晋文公省悟过来,十分悔恨,觉得对不起子推大臣,他命令全国上下都寻找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再当官,便携母一起到风景秀丽的绵山岩洞中隐居,草衣寒食。此事不久便被晋文公知道,立即亲自率众大臣到绵山访求。晋文公一行到了绵山下,派人上山百般呼唤,只有山谷回声,不见介子推出林相见。这时,晋文公要急于见到介子推,想到他是孝子,如果火焚绵山,介子推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会背母出山。结果大火烧了多日,还不见介子推的踪迹。待大火熄灭后,晋文公又率人进山寻找,未能找到介子推母子遗骸及物品,后有人从半山岩的岩洞中找到了半张破席子。晋文公接过席子细看,只见上面写到:“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看后,晋文公感到很内疚,悲痛万分,追悔莫及。下令改绵山为介山,将一山岗定为他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命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他还下令让随从人员把焚烧林的残木拾上几块,给自己做了一双木鞋。他每天上朝时都要穿上木鞋在宫厅行走,呱嗒呱嗒地声音提醒自己看着足下,就好像看到了介子推,后来人们将最忠诚的最尊敬的朋友称作“足下”。

介子推的故事生动感人,流传了两千多年。介子推功不言禄的高尚品格,已经成为中国人民一种可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