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锋:成语背后的故事——从楚庄王“绝缨之宴”看领导艺术(2)

摘要: 公元前597年,郑国被楚国包围,向晋国求救,晋国答应出兵,但是救兵迟迟未到。当郑国已经战败投降之时,却传来了晋国军队将至的消息。于是,楚庄王又调转矛头,和晋国展开了大战。在与晋国的鏖战中,有一位将领的表现十分突出,战后楚庄王论功行赏,才知其名叫唐狡。但唐狡表示不要赏赐,自己是来报恩的。这就要说到“绝缨之宴”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楚庄王的宽大胸怀和爱惜将领的品格。

其实,晋国来犯,楚庄王也很犯怵。楚国军队从未到过黄河,本打算攻下郑都后,“饮马于河(黄河)”,就打道回府,令尹孙叔敖都已经调转马头;此时,楚庄王身边的一个人进谏的一番话,坚定了他战胜晋国的决心。这个人就是武参(伍子胥的祖父),他看到这是一次战胜晋国的绝佳时机,他向楚庄王分析了晋国的四大弱点,认为,此战,楚必胜。事实上,楚国也极其渴望有一场大的胜利,特别是战胜大国晋,以雪祖父楚成王当年在城濮之战的惨败。于是,楚军选好驻地,静候晋军的到来。最后,两军相逢于邲(河南荥阳县北)。

这就是晋楚之间最大规模的战争——邲之战的背景。战争爆发后,由于晋国内部意见不合,将帅间离心离德,指挥不力,晋国惨败。楚国大胜,奠定了霸业。

在与晋国的鏖战中,有一位将领的表现十分突出,大战开战前,他主动请缨,率领部下先行开路,这员战将所到之处拼力死战,大败敌军。

战后楚庄王论功行赏,才知其名叫唐狡。但唐狡表示不要赏赐,自己是来报恩的,因为三年前,自己犯了错,但是楚庄王宽宥了自己。知恩不报非君子。刘向《说苑·复恩》记载:

“楚庄王宴群臣,日暮酒酣,灯烛灭。有人引美人之衣。美人援绝其冠缨,以告王,命上火,欲得绝缨之人。王不从,令群臣尽绝缨而上火,尽欢而罢。后三年,晋与楚战,有楚将奋死赴敌,卒胜晋军。王问之,始知即前之绝缨者。”

文字稍微简略,综合其他记载,我们可以梳理出事情的经过: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战乱不断。楚庄王在一次平定叛乱后大宴群臣,宠姬嫔妃也统统出席助兴。席间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直到黄昏仍未尽兴。楚庄王乃命点烛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美人许姬向文臣武将们敬酒。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了。这时一位官员斗胆拉住了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缨带。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楚庄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无礼之人。楚庄王听完,并没有照着许姬说的那样做,而是大声宣告:“寡人今日设宴,与诸位务要尽欢而散。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听楚庄王这样说,大家都把帽缨取下,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