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锋:成语背后的故事——掘墓鞭尸、日暮途穷、倒行逆施(3)

摘要:春秋时期,伍子胥因父与兄被楚平王所杀逃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攻打楚国,五战五胜,打到楚国都城郢城。楚平王死后,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掘墓鞭尸,友人反对,伍子胥说:“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这就是成语“掘墓鞭尸”“日暮途穷”“倒行逆施”的来历。伍子胥“掘墓鞭尸”历来颇受争议,那么,张小锋教授又有怎样的解读?

申包胥接到口信后,知道但凭自己的一番大道理是不能令昔日故友伍子胥收受罢兵的。他想,是该兑现自己诺言的时候了。于是他决定复兴楚国,并且马上付诸行动。经思之再三,他决定到秦国去搬救兵。楚昭王是秦国公主所生,也就是秦哀公的外孙,秦国与楚国有着紧密亲缘关系,而且在春秋时期因为与晋国的关系长期保持联盟关系,因此也就只有秦国有实力、也能够帮助楚国复兴。他历尽艰辛,不远万里,来到了秦国。《左传·定公四年》记载,申包胥对秦哀公说:“吴国是头大野猪,是条长蛇,它多次侵害中原各国,最先受到侵害的是楚国。我们国君守不住自己的国家,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派遣臣下前来告急求救说,‘吴国人的贪心是无法满足的,要是吴国成为您的邻国,那就会对您的边界造成危害。趁吴国人还没有把楚国平定,您还是去夺取一部分楚国的土地吧。如果楚国就此灭亡了,另一部分就是君王的土地了。如果凭借君王的威灵来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事奉君王。’”秦哀公不想趟这个浑水,派人婉言谢绝说:“我听说了你们的请求。您暂且住进客馆休息,我们考虑好了再告诉您。”申包胥回答说:“我们国君还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没有得到安身之所,臣下哪里敢就这样去客馆休息呢?”申包胥站起来,放声痛哭,哭声日夜不停,连续七天没有喝一口水。秦哀公终为感动,专门为申包胥作了《无衣》这首诗,诗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与子同仇。”(《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申包胥连着叩了九个头,然后才坐下。于是,秦国出兵了。

正当吴楚争霸的干戈车骑,充满江淮山野的时候,东南山沟里的越国悄悄地潜入其间。越国见吴王内部空虚,于是从吴国的后方袭击吴国,《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王阖闾)十年春,越闻吴王之在郢,国空,乃伐吴。吴使别兵击越。”吴军连续遭遇失败,引发了内讧,阖闾弟夫概见秦国、越国接连攻打吴国,“吴王留楚不去,夫概亡归吴而自立为吴王。”

在外敌并攻、内患未弭的情况下,伍子胥和吴王阖闾一同率领大军载着从楚国掳掠的珍宝美女,浩浩荡荡地凯旋了。

也许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最悲催的英雄之一。他有国不能待,有仇也难报,因为他摊上了一个昏庸的国君和一个恶毒的佞臣。他逃出国的最大希望是复仇,而要实现复仇大志就必须要把国君拉下马,而要把国君拉下马就必须借助外国力量,覆亡生他育他的国家,这样,他就一定会陷入忠孝难全的悖论中,无论他怎么做,都是失败的,悲催的。国家利益与家族利益出现矛盾,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取舍什么,伍子胥与申包胥做出了不同的回答。也许伍子胥应该知道这句话,“纵使祖国虐我千百遍,我待祖国永远如初恋。”历史上的伍子胥是不幸的,值得同情的,如果他生在今天,也许可以申请国家补偿,舍此,他又能做什么呢?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