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锋:成语背后的故事——董狐之笔与“赵氏孤儿”(3)

摘要:“董狐之笔”是后人对那些公正不偏,不因为各人的好恶或利害关系,而捏造不实言论的人的称呼。那么,“董狐之笔”典故的来源是什么?它和“赵氏孤儿”又有什么联系?

过后,程婴找公孙杵臼商议:“屠岸贾不会甘心,必定会再来查找,你说该怎么办啊?”公孙杵臼问:“复立孤儿与慷慨赴死,哪件事更难?”程婴答曰:“赴死容易,立孤难。”公孙杵臼便说:“赵氏先君对你不薄,还是由你来做艰难的事情,而由我来做容易的,让我先行一步吧。”

于是二人便将别人的婴儿带在身边,“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偷偷找到诸将说:“程婴不肖,不能保全赵氏遗孤。谁能给我千金,我就告诉他孩子的藏身之处。”诸将大喜,应允了程婴的条件并攻打公孙杵臼。公孙杵臼假意骂道:“程婴你真是个小人啊!当日不能随赵氏死难,还和我一起商量保护赵氏孤儿,今天却又出卖我。纵然不能立孤,你又怎忍心出卖这孩子啊!”于是抱着孤儿仰天长叹:“天啊天啊!赵氏孤儿何罪之有?求你们让他活着,只杀我公孙杵臼一人吧。”诸将不应,于是杀了公孙杵臼和那个孩子,“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程婴从此背负着卖友求荣的骂名,与真的赵氏遗孤赵武隐匿于深山。

十五年后,晋景公患重病。占卜的人称是冤死的大臣在作祟。韩厥趁机把当年下宫之难的实情告诉了晋景公,并告诉他赵氏孤儿并没有死。晋景公便将赵武召入,藏于宫中。待诸将入宫问疾时,晋景公借助韩厥之力胁迫诸将面见并认可赵氏孤儿赵武,诸将与程婴、赵武一起进攻屠岸贾,夷灭其族。

屠岸贾既已遭谴伏诛,程婴遂告白于赵武跟前:“昔日下宫之难,大家都能追随主人死难。我不是不能死,我想的是要复立赵氏后人。现在你已长大成人,恢复了原来的地位,我要到地下报与赵盾和公孙杵臼知道。”赵武哭着叩首请求说:“赵武愿意劳苦筋骨来报答您的恩德,您怎能忍心离开我去死呢!”程婴曰:“不可以。公孙杵臼认为我能成就复兴赵氏的大业,所以先我而死。现在我不报与他知,他会认为我没有把事情办成。”于是拔剑自刎而亡。而赵武则为程婴“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后世戏剧、民间故事里的“赵氏孤儿”内容,基本上都是以《史记·赵世家》为蓝本,而加以艺术加工而形成的:把事件发生时间上由晋景公期间换成了更早的晋灵公时期,被杀的孩子由第三者的孩子改成了程婴自己的孩子,把国君与赵家之间的冲突换成了大臣之间的恩怨倾轧,把事件的肇事者赵庄姬换成了惨遭无辜的受害者。

事实上,无论《史记·赵世家》,还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赵氏孤儿”,都可能不是历史的真相。记载更为真实的是《史记·晋世家》、《左传》、《国语》,虽然详略不一,但基本事实一致,事情是这样记载的:

赵盾、赵同、赵括、赵婴齐为同父异母的兄弟。赵盾死后,赵氏家族中掌握权力的人士赵同、赵括、赵婴齐和赵盾的儿子赵朔。赵朔的妻子赵庄姬是晋景公的姐姐,赵朔婚后不久死去,妻子赵庄姬与叔叔赵婴齐发生奸情,事情败露后赵婴齐被赵同、赵括兄弟逐出晋国。赵婴齐客死异国他乡,赵庄姬心中辱恨难消,因此在晋景公面前诬陷赵氏说,“赵同、赵括将要作乱”。与此同时,与赵氏家族早有矛盾的栾氏、郤氏家族趁机出面为赵庄姬作证。于是,晋景公想起先君被赵盾兄弟无故杀死,便下令诛杀了赵同、赵括,并灭其族,赵氏封邑改封给大夫祁奚。当时,赵武跟着赵庄姬住在晋景公宫里。不久,幼时曾受赵盾养育之恩的韩厥对晋景公谈起赵衰、赵盾的功绩,称如果他们这样的人都没有后人祭祀,谁还愿意为国家效力。于是晋景公复立赵武为赵氏后嗣,恢复了赵氏的爵位和封邑。

艺术来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取材于历史的艺术家笔下的赵氏孤儿,是晋灵公和晋景公不同历史时期事情的嫁接,是不同历史人物命运的移植,它反映地是晋国末期国君和权臣之间的较量和斗争,反映的是权臣之间的倾轧和厮杀,当然也反映出权臣家族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