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锋:成语背后的故事——围魏救赵、因势利导(3)

摘要:公元前354年,魏国攻打赵国,经过一年的鏖战,赵国形势危急,都城邯郸被围,史称“邯郸之难”。无奈之下,赵国只好向齐国求救。救还是不救,齐国君臣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经过权衡,齐王选择了出兵救援。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历史背景。“围魏救赵”被列为三十六计之一,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孙膑对田忌说:“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意思是: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兵被称作胆小怯懦,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应着这样的趋势而加以引导。这里“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就是“因势利导”的来由。因,就是循、顺着的意思;势是趋势之意;利导,就是向有利方向引导。“因势利导”就是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导。

孙膑继续对田忌说:“《兵法》上说:‘用急行军走百里和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折损上将军;用急行军走五十里和敌人争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命令军队进入魏境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庞涓行军三日,齐军节节败退,魏军紧追不舍。表面上看,魏军占据上风。庞涓特别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内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了半数啊!”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锐的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当晚可以赶到马陵。

马陵的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适合埋伏军队,是兵法上所谓的典型的“险”、“隘”地形。孙膑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约定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亮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不接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成定局,就拔剑自刎,临死时,他愤愤地说:“遂成竖子之名!”齐军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后世社会上流传着他的兵法——《孙膑兵法》。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也是巧借地利战胜敌人的经典战例。《孙子兵法·地形篇》讲,“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在这方面,显然孙膑深得其要,而庞涓却一知半解。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