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创新工程首席专家祁述裕围绕“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 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从四个方...[详细] 时间:2021-01-06 15:10 查看:11759次 标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文化产业带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文化建设的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立足于今天,新发展阶段已经有许多可以确定的特征,新发展格局和新发展理念已经清楚明白地呈现出来。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应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详细] 时间:2020-12-29 10:19 查看:25827次 标签:刘东超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文化强国
本期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黄朴民教授首先说明了军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对东西方军事学著作发展史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具体包括中国兵学的发展轨迹与鲜明特征、西方军事学著作发展史;并在此基础上对比了中西方军事思想的异同,对二者的相同之处进行了重点分析。...[详细] 时间:2020-12-14 15:51 查看:5389次 标签:黄朴民东西方文化军事学著作古典兵学军事思想
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有没有哲学对一种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本期报告,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回应了“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这一问题,精彩讲解了孔子、孟子、庄子的思想精髓以及孟子、庄子所走的哲学道路,阐明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和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杨立华教...[详细] 时间:2020-11-09 15:07 查看:8923次 标签:杨立华中国哲学哲学中国古代文化孟子
老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对包括知识分子和平民在内的中国古人的精神建构发挥了极其深刻的作用,在如今也具有许多值得发掘的现代意义。本期报告,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中江教授从对道家文化的总体认识谈起,分别介绍了老子的世界观、思维...[详细] 时间:2020-10-27 09:33 查看:7241次 标签:王中江老子哲学思想传统文化逆向思维平等观
本期报告,北京大学中文系张双棣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吕不韦及其所处的时代,简述了吕不韦从富商巨贾到秦国相邦的过程中对秦国做出的贡献,以及《史记》对吕不韦的评价。报告人考证了《吕氏春秋》的作者、成书时间、结构体系,概述了其思想内容、版本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详细] 时间:2020-10-20 10:20 查看:7910次 标签:张双棣吕不韦《吕氏春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问题,强调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家风文化,弘扬党的家风建设传统,赋予家风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如何培育优良家风?见贤思齐,修身为本,齐家为基,传承和弘扬中国历代家风建设的经验教训,发扬革命先辈、英雄模范治家有方的优良传统,最见成效。...[详细] 时间:2020-10-20 08:54 查看:21566次 标签:梅敬忠优秀传统优良家风修身齐家诸葛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多次就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杭侃教授作的专题辅导报告,对于我们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详细] 时间:2020-10-19 09:17 查看:2273次 标签:杭侃文物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定文化自信
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是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社会共同关心的重要的教育话题,更需要我们结合新技术的发展,做好线下线上的协同,建立起家校社之间的信任。对此,吴重涵、汪雪梅、李敏三位老师通过问答访谈的方式,深入讨论了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多种多样的合作方式、具...[详细] 时间:2020-10-16 14:28 查看:10771次 标签:家长课堂教育家庭学校社会
不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曾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中国古老的文明与西方的异域文化通过这些通道发生碰撞和交融,从而促进了彼此文化与文明的多元化发展。本期报告,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张国刚教授从“丝绸之路”的历史与今天出发,为我们介绍了关于东西方文明对话...[详细] 时间:2020-09-30 10:27 查看:5193次 标签:张国刚何问西东丝绸之路文明对话多元文化
文学的发展变化永远是跟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形成的。作家石一枫认为,文学的发展不是靠几个作家推动的,文学更不可能自发地进行文体流变,它不是孤立的,文学从来就是附在社会变化上的学科。本期报告,石一枫谈到了西安、南京、杭州等城市作为文学城市的渊源,谈到了京派文学与海派...[详细] 时间:2020-09-30 10:23 查看:2222次 标签:石一枫北京文学京味文学京派文学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称“秋节”“八月节”“团圆节”“女儿节”等。2020年的中秋节是10月1号,与我们的国庆节是同一天。中秋节这个专属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和国家大典结合起来意义非凡,十分难得。本期报告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从中秋节的起源及其发展、中秋节的关键传...[详细] 时间:2020-09-29 18:30 查看:8694次 标签:林继富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中华传统文化月亮
地名是语言发展的产物,它可以记录一个时代的语言现象,记录历史时期语言演变过程和一些独有的发音。地名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琥珀,它把语言文化凝固其中,我们可以通过剖析它了解过去的语言发展状况,是研究历史语言学和区域方言良好的材料。本期报告,孙东虎研究员根据北京地名的...[详细] 时间:2020-09-28 14:30 查看:4755次 标签:孙冬虎北京地名历史文化价值历史变迁
“这些旧建筑是不可取代的,这种价值是由时间形成的”,建筑学家简•雅各布斯的话道出了城市“岁月”的可贵。历史街区、重要遗存,城市的悠久历史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那些建筑形态是我们对城市的认知。今天,让我们跟随主讲人肖复兴的脚步,重走前门、西打磨厂街、粤东会馆的“前...[详细] 时间:2020-09-27 16:19 查看:1890次 标签:肖复兴北京城市文化古都
怎样才能加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要深入学习和认识传统文化,而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础性方法就是读书。本文围绕“经典的阅读问题”这个主线,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现象、古代的经和经学、经学的发展和演变、“四书”的意义四个方面论述了“坚定文化...[详细] 时间:2020-09-27 13:54 查看:16754次 标签:任大援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儒家思想
“绝口不提和议事,千秋唯有左文襄”是对晚清名臣左宗棠一生的概括。清朝发展至嘉庆年间,官场腐朽,社会风气颓靡。如此背景下,出身于湖南的左宗棠仍然保持着“忠介”“刚直”的性格。左宗棠毕生的学养文化、人生道路选择,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血脉关系?本期报告,徐志...[详细] 时间:2020-09-21 14:16 查看:6926次 标签:徐志频左宗棠湖湘文化处世哲学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美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美是万万不能的。本期报告,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潘知常教授围绕“美学与人生”的话题,对美是什么、...[详细] 时间:2020-09-16 11:01 查看:7868次 标签:潘知常美学人生真善美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完成大一统的封建帝王,他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完成了沟通全国的交通网建设,对我国历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认为,评价秦始皇这位政治人物的历史表现,不能忽略他对海洋的特殊关注。在人们对海洋问题予以普遍关心的今天,于新...[详细] 时间:2020-09-10 15:45 查看:11594次 标签:王子今海洋历史秦始皇探索
本期报告,范诗银老师以十组“三千弱水”词为例,展开阐释了《西江月》词牌的特点和写作要领。报告指出,《西江月》这个词牌介于豪放与婉约之间,适合描写苍凉舒阔的景象。词者有情怀,才能写出动情的词作。词人情怀来自于人品和文品,表现为家国之怀、杞忧之怀、悲悯之怀、唯美之...[详细] 时间:2020-08-12 14:24 查看:3361次 标签:范诗银词人情怀西江月弱水
地名是产生于社会约定俗成、属于整个社会共有而不是部分人群所有、指称特定地域的专有名词或词组。因此,地名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地方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是该地文化的产物和载体。本期报告,孙冬虎研究员梳理了北京城的变迁过程,分析了地名与文化的关系,并通过大量的举例来阐...[详细] 时间:2020-07-31 16:24 查看:9160次 标签:孙东虎地名传统文化历史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