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锋:成语背后的故事——“老马识途”“风马牛不相及”的由来(2)

摘要: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而“老马识途”“风马牛不相及”就在其中。

公元前681年,是齐桓公首次主持诸侯会盟,来的有四国,没来得也有四国。不听指挥和不来赴会的,均要武力讨伐,还以颜色。参加这次会盟的除齐国外,有宋、陈、蔡、邾。

而未赴约的诸侯国中,就有鲁、曹、郑、卫。北杏会盟既是一面旗帜,也是一颗试金石和风向标,即为齐桓公讨伐诸侯国赢得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也让齐桓公看清了“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当然也为齐桓公讨伐活动指明了方向。

讨伐谁呢?目标对准了鲁国。

鲁庄公闻讯齐桓公以天子之命,率四国大军压境问罪,权衡再三之后,决定服软请和,加入会盟行列。齐桓公指挥诸侯军队退驻守齐国境内的柯地,筑坛等候鲁庄公的到来。

鲁庄公进退两难,不赴约不行,赴约怎能保证全身而退呢?正在犯愁之际,曹沫(也有人认为就是曹刿)建议由自己陪同鲁庄公一起赴约,于是就上演了历史最著名的一幕:会盟时,曹沫一手执匕首,一手抓住齐桓公,要挟齐桓公,请求将此前三次战争中被齐国夺去的土地全部归还鲁国,齐桓公无奈只好答应,在答应之后,曹沫丢下宝剑,走下坛去,颜色不给,英气逼人。曹沫因此壮举而被誉为春秋第一壮士,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第一个人就记载的是曹沫的英勇事迹。当然,齐桓公尽管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在曹沫以死相比的大义凛然之下,为了保命而做出的归鲁之地的承诺,多少有点虎威受损的影响,但是齐桓公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归还鲁国,决不食言,于是齐桓公重信守诺的美名却扬于四方,布于天下。后人都赞美曹沫的勇敢和担当精神,却很少看到齐桓公的重信守诺的光辉形象,这是片面的。《春秋公羊传》说:

曹子可仇,而桓公不怨,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

接下来,齐桓公带领诸侯国,频频出兵,屡屡会盟,俨然以“救世主”的面孔解决了诸多问题,如周惠王移爱,准备废掉太子郑,利王子带,齐桓公干预阻止,太子终于登上了王位,是为周襄王,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一匡天下”;后来北方民族戎兵包围洛邑,周襄王不敌,齐桓公带兵赶走了戎狄,周襄王对齐桓公千恩万谢;又如北方的戎狄侵扰燕国、邢国、卫国,还是齐桓公带领出面解围,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攘夷”。

在齐桓公救亡扶危和攘夷的过程中,有两件事情值得格外关注:

1.攘夷救燕——老马识途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山戎国(在今河北省东北部)侵略燕国。燕国的国君向齐国求救,齐国的国君齐桓公亲自率领大军去救助。齐桓公的军队赶到燕国时,山戎国的军队已带着掠夺的财物,逃到东部的孤竹国去了。齐桓公命令军队继续追击敌人。山戎国和孤竹国的军队听说齐国的军队打来了,就吓得躲进了深山荒林中。齐桓公顺着敌人的踪迹攻进深山。最后,把敌人的军队打得四散逃奔。齐桓公取得了胜利,并把敌人掠夺的财物也夺了回来。

当他们要返回齐国时,这时他们却迷了路。因为齐军来的时候是春天,山青水绿,道路容易辨认。而返回去时已是冬天,山野白雪皑皑,山路弯曲多变。所以,走着走着就辨不清方向了。这时管仲献策说:“狗、马都有辨认道路的本领。我们挑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引路,就可以走出山谷。”齐桓公立刻让人挑选了几匹老马,放开缰绳,让它们在前随意地走,军队跟在马的后边。没有多久,在马的带领下,齐国的军队果然走出了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路。这就是“老马识途”的历史背景。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