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锋:成语背后的故事——退避三舍(3)

摘要:“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国以国君之礼相迎,四年后,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重耳)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在这场尚未结束的战争中,损失最大的是曹、卫。土地丧失,命运难测,每天处在极度恐惧之中的曹、卫二君,没有等来楚国的救兵,却等来的晋文公的暗信。晋文公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开出的条件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暗自思量,还是答应晋文公更实惠一些。于是他们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公然宣告与楚国绝交。子玉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战争进行到现在,已经演化为一场多国战争了,晋、齐、秦、宋、曹、卫已经结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矛头所向,是楚国。而担任这场多国战争的幕后导演无疑是晋文公。可以说,晋国的伐交是相当的成功,接下来就看短兵相接的结果如何了。

这里需要交代一下楚成王跟重耳的旧交情:

重耳流亡他国之时,有的国家对他很不好,有的国家却对他很好,除秦国外,对重耳十分友好的另一个大国就是楚国。

当年,重耳率随从到了楚国,楚成王“设享九献”,以国君的礼仪欢迎重耳。一次筵席会饮,楚成王向重耳提了一个问题,“公子一定能回晋国掌权,一旦掌晋,公子将何以报答于我呢?”这实在不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但又是一个不能不回答的问题。重耳听后,正襟危坐,回答道:

“女子玉帛,楚国多得是;象牙兽皮犀角,楚国就是出产地。还有什么可用来报答你的呢?”

楚成王听后,继续追问说,“话虽如此,可是你还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我想听听你的真心话。”

重耳想了想,回答话说:“如果能托大王的福,我能执掌晋国,我的愿望是晋楚两国能够和睦相处,使两国人民过上安乐的生活;万一不幸,某年某月某日两国擦枪走火,和大王兵戎相见,两国兵车在平原大泽相遇,我愿意退避三舍,以向大王表示敬意,报答大王对我的礼遇和恩德。”舍,是停止,驻扎的意思,古代行军打仗,军队每行军三十里,歇息休整一下,叫做“一舍”,三舍,就是90里。

重耳回楚成王的一番话,可谓历史上英雄豪杰间最智慧的一场对白,既不露声色地恭维了楚成王,又表达了自己的虔诚和心意,还无形中传递出一种自信的信号。

今日筵席间把酒言欢的二人,谁也不会想到在战场上刀兵相见的这一幕能在现实世界中发生。

但是,非常巧妙地是,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

楚成王当年问重耳何以报己恩的一幕恍如昨日,重耳答以“退避三舍”的允诺言犹在耳,楚晋两国大军正面的交锋就要拉开了。

子玉率楚国大军来势汹汹,晋文公见楚军来犯,立刻命令往后撤。两军相逢,勇者胜。怎能轻言退兵呢?晋军中有些将士不能理解,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三舍”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这一撤,有一石三鸟之意:一是报答楚成王当年深情厚谊,二是在诸侯大国前面树立了重信守诺的正面形象,三是示敌以弱的军事策略。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潘攀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